当前位置在:首页 >联合会动态
杨书华:用真情不断记录三峡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6-02-12 08:58:02

    (重庆日报记者 左黎韵)杨书华,1971年出生于重庆奉节,1989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先后在《三峡都市报》、《蜀报》、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工作,现为纪录片导演。其拍摄的《中国三峡》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
    感言: “岁月无情,光影有情,我将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三峡。”
    7月11日,在杨书华位于北京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的办公室里,一块宝蓝色的三峡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杨书华抚摸着这块色泽鲜艳的石头,动情地回忆道:“这块石头还是95年我拍纪录片《大江东去》时,在巫山小三峡与小小三峡交界口的岸上捡的。一晃20年过去了,每当看到这块石头,我总会想起故乡。”

    童年烙下三峡的印迹

    杨书华出生在奉节竹园镇。在记忆中,当年,下了江轮,爬上长长的青石街,便到达依斗门,进了这道门才算进了奉节城。
依斗门在夔门口上,紧靠三峡中最险峻的瞿塘峡。依斗门前青石板路已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岁月的光泽,依斗门内沿街叫卖的百年老店生意兴隆。至今,杨书华还十分怀念老县城里毛铁火锅麻辣鲜香的味道。
    19岁那年,杨书华离开奉节,考入三峡学院的前身万县师专。虽然就读汽车机械专业,但他却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写诗作画。“父亲和爷爷是我那时最常写的人。”杨书华说,“他们就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样朴实、真诚。”
    毕业后,杨书华被分配至万县一国营汽车公司搞宣传,这与他的梦想多少有些差距。“人生的路必须一步步走,若能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走上梦想的道路,那便是最好。”杨书华说。
    在梦想的激励下,晚上,当公司其他同事都聚在工会里看《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时,杨书华却独自在宿舍里看书、写作。这时期,他的诗歌已有在各类报纸刊登。
    1994年,命运给予了杨书华第一次机会。这一年,新华社四川分社办的《蜀报》招聘记者,杨书华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应聘成功。从此,他踏上梦想的文化之路。
 

    北漂开启“三峡梦”

    1994年底,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彼时已成为《蜀报》编辑的杨书华非常激动。“我的童年、青年都在库区度过,大坝蓄水后,包括故乡奉节在内的一些老城都将被淹没,对库区的感情使我萌发了要将三峡原貌拍摄下来的念头。”杨书华说。于是,23岁的他将这一想法写成策划,寄给了央视七频道。
    一个月过去了,连杨书华都认为策划石沉大海时,突然接到央视七频道的电话,约他到北京面谈。“事实上,那时各地电视台都在策划三峡工程的节目,但却很少有人想到以纪录片的形式系统地去拍。”杨书华说。或许,正是他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打动了央视领导,第一次约谈,他们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蜀报》时,杨书华每月工资已有2000多,刚进央视时每月工资却只有800多。北京高额的房租使他只能在农科院的地下室租个床位。一个床位每天是25元,出去拍片要十多天,为了节省房租,杨书华买了个大旅行箱,将所有家当装入旅行箱,出门拍片时便将床位退了,拖着箱子四处走。
    虽然生活清贫,但拍摄中杨书华却遇到很多让自己难忘的人。一次,在拍摄船工号子的镜头时,他和摄影师站在江中心的木船上拍摄。木船不断摇晃,急得船夫一个劲地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看着船夫担心的表情,杨书华心中升起一阵暖意。淳朴的民风、熟悉的乡音最容易激起游子心底的乡愁,彼时,还刚学拍片的杨书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拍出好的片子,为家乡人民尽点力。
    这时期,他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大江东去》,从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反映了老三峡的风貌。紧接着,他又拍了《三峡移民与开发》等纪录片。
 

    三峡成了一生的追逐

    2005年,三峡工程三期蓄水,杨书华希望再拍一次三峡。他的策划很快得到国务院三峡办的支持。接着,中央新影集团也投来橄榄枝,邀他担任《中国三峡》的编导。
    “《中国三峡》最初的定位就是以电影的形式全景式反映中华民族修建三峡工程的百年宏愿。”杨书华说。2006年,该片正式开拍,杨书华带着摄制组奔赴奉节、巫山、万州等地,前后一共拍了四、五次,每次都要在库区呆上近半年。
    “做纪录片是件苦差事,风餐露宿、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杨书华说。
    一次,在湖北陆水湖附近拍摄时,他们站在悬崖上,拍摄湖边的电站。摄影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角度,可悬崖边上一片荆棘挡住了镜头。杨书华二话不说跳到悬崖坎上,折断荆棘,掌心被划出血痕,尽管很痛,但想着能拍出完美的镜头,他觉得再痛都值。
    整个拍摄过程一共持续了三年,但紧接而来的后期剪辑又是另一个挑战。
    “拍摄和搜集起来的素材一共上万分钟,最后却只从中剪出90分钟。”杨书华说。那时正值夏季,杨书华整日整夜在办公室剪片,地气和湿气侵蚀着身体,加上连续熬夜,淋巴开始发炎,一只眼睛变得红肿。几个通宵后,眼睛竟开始化脓,而那天又遇上审片,杨书华来不及就医,带上墨镜跟着领导审片。“当天刚审完片,我爱人就跑来办公室,看着我的眼睛当场就哭了,非把我拉到医院,输了两天液病情才逐渐好转。”杨书华说。
    2011年6月24日,《中国三峡》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即获好评。该片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并被列入建党90周年献礼片。
    2012年,41岁的杨书华再次将目光投向库区,他准备利用3D技术,再拍一次三峡。“在拍摄《中国三峡》时,由于影片长度所限,这部拍了5年的影片更大程度上是从历史角度纪录三峡,而对新三峡的新面貌却难以全面展现。所以,再拍三峡是为了全面展示三峡新貌。”杨书华说,《新三峡》将用90至120分钟时间,分8个篇章,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展现三峡之美。
    在北京打拼二十多年,因为工作原因,杨书华时常会回库区看看。“如今家乡的变化太大了,虽然许多儿时的记忆都已不复存在,但我对故土的深情却始终不会改变。也正是这份深情激励着我拍出更多、更好的三峡纪录片。”杨书华说。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