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都市报 记者 尧华燕)元旦前夕,黄德平站在万州火车站前的广场上,熙攘的人群从身边川流,巨大的灯塔仍然屹立中央,时光仿佛在这里交错,瞬时回到18年前的光景:他站在寒冷的风中,怀揣着填饱肚子的简单梦想,从这里出发……
“黄总!回来了!”身边助理的一声轻唤,拉回了他驰骋的思绪,眼前的路,陌生而又熟悉。
18年前,从这里出发的农家娃黄德平也是站在广场上,暗自发誓,改变从母体带来的命运。
而今天,他做到了,他回来了。
18年后,年仅31岁的黄德平,已经在荆州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曲创业传奇,在建筑、汽车、畜牧业领域领航经济,成为一方呼风唤雨的商业弄潮儿。
这天,是黄德平决定创业投资三峡故土后的第三次来万州,前两次他考察市场、寻找场地,这次是筹备投资5000万元打造医药连锁销售机构,把事业的大图铺到家乡,在家乡再谱一曲传奇之歌。
在一个冬日暖阳的午后,黄德平坐在记者的对面,把他从13岁开始创业的传奇故事,一一娓娓道来。
13岁辍学打工
1984年,三峡库区云阳县渠马镇,青黄不接的时节,大山深处的黄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渴望孩子以德服人、平平安安的父亲,为他起名叫黄德平。
对于这个贫穷的小家庭来说,抚养一个孩子,并非添一副碗筷那么轻松。小时候的黄德平,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到上学时,他扛着一袋米到学校蒸饭吃,就着母亲提前炒制的冷咸菜,看着别的同学掏出5角前打一份菜或者一碗热汤,他的内心受到深深的打击,暗暗发誓要改变家庭的贫困。
13岁的时候,小学还没毕业的黄德平突然提出辍学,让父母惊慌失措。一个挑灯夜谈的晚上,黄德平向父母袒露心声:一来,学习成绩班上倒数,不是读书的料;二来,家里贫困,辍学少笔学费支出,家里多个劳动力。黄德平少年担当,让父母颇为惊讶,但终究不读书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只能听天由命,最终妥协于孩子的决定。
辍学后,黄德平帮着父母干农活、放山羊,风里去,雨里来,各种农活干得得心应手,很多人都说这娃子必成种地能手。
不过,黄德平在帮父母的那些日子,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也看到了农村农业的困难。骨子里,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力量,推动着他跳出农门。而这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大山深处也飘散着市场经济的味道,黄德平嗅到了其中的甘甜。
这一年,黄德平怀揣着填饱肚子的简单梦想,决定外出打工,父母抹泪将他从老家送到万州的火车站,挥手告别。这天起,黄德平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书写了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年龄尚小、文化低、无技能,找工作谈何容易?在同母异父哥哥的帮助下,黄德平来到湖北荆州沙市的一家面条厂当学徒。
他牢记母亲的教诲:干活勤快,遵守规矩,多动手,少动口。在当学徒的一年时间里,黄德平开始琢磨起生意来,不仅细心地观察老板和伙计们如何做生意,还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去观察别的店怎样做生意。他年纪小,肯吃苦,肯动脑。老板很欣赏他,一年下来,给他发了一个3000元的大红包。
这个红包对当学徒的黄德平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励,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回乡创业当老板
一年学徒工当下来,黄德平已摸清了面条生产和销售的门路,老板看他脑瓜灵活、勤劳吃苦,高薪留他打工。
不过,黄德平已有去意,他的内心早已另做打算,想创业自己当老板。
创什么?哪里创?如何创?这些问题,一股脑儿摆在了初次创业的黄德平面前,他曾想过风险,但这并没让他退缩。“自己年轻,有的是资本去经历失败,哪里跌倒,就可以在哪里爬起。”黄德平笃定信念,不久后便向老板请辞。
2000年,黄德平回到家乡云阳渠马镇,认真调研市场后,发现白酒在家乡有市场,决定在家开酒厂。烤酒是个技术活,黄德平跑到周边酒厂偷师学艺,回家自己摸索,把当学徒获得的3000元奖金作为创业启动资金,酒厂顺顺当当开起了。
谁都没想到,一个15岁的娃子,竟能独自开酒厂。这件事,在方圆十里都被称为传奇,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人们津津乐道一个未成年的娃子弱肩担大业的时候,只有黄德平自己明白其中的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开酒厂的时候,除了父母帮忙外,大大小小的事全是黄德平一人独撑,买运高粱谷子、发酵、蒸煮、烤酿,全是亲力亲为,苦累可想而知。
不过,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黄德平很快便将酒厂经营上正轨,每天产酒上百斤,卖酒收入也很可观,家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对于一般人来说,开酒厂烤酒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只要努力经营下去必能坐享红利,还乐得悠闲。但黄德平并非一般人,他看到烤酒后的酒糟可以喂猪,便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在自己的肩上又加了一担子。
3个月后,黄德平买来20多头乳猪,开始了一边烤酒,一边喂猪的创业之路。
这时,15岁的黄德平早已不像同龄人那样,他的早晨是被嗷嗷的猪叫声吵醒,早操是奔走在酒厂和猪舍之间,他每天的功课是烤酒和喂猪,课余研究烤酒技术和养猪技术,也要在寒冷的冬天拌猪饲料,在酷暑的夏天走进酒厂蒸笼般闷热的火炉房。
就是这样一股拼劲,使黄德平成为当地最为知名的少年老板。小小年纪,黄德平在家乡已是美名传扬。
孤注一掷闯荆州
经营酒厂一年后,猪儿也跟着全都出栏,黄德平清算财务,算下来赚了不少钱,这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在别人以为他会增产、扩大养猪规模的时候,黄德平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关闭酒厂,外出创业。
这一年,黄德平16岁,外面的经济发展迅猛,劳务大量输出,处处是商机。
在荆州当学徒的时候,黄德平发现当地的面条需求量大,于是瞄准商机,决定开一家面条厂。开面条厂要先购买机器、面粉,前期投入大,黄德平决定孤注一掷,拿出所有积蓄,再找亲朋好友借5万元钱,来到荆州沙市,准备开创一番事业。
创业之初,黄德平没有钱请更多工人,只好既当老板又当员工。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服务上下苦功,每天凌晨1点不到便起床,和面粉,打面条,保证在凌晨4点之前送货。为了按时保质将面送上门,黄德平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每天骑摩托将1000余斤鲜面送货上门,风雨无阻。冬天的时候,荆楚大地异常寒冷,黄德平的双腿也因此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下得苦功夫,面条厂经营得风生水起,黄德平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不久后,他扩大规模购进米粉机,同时生产米粉。
4年后,黄德平又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把面条机全卖了,增购米粉机,全产米粉。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舍本逐末的豪赌,米粉需求量不大,他可能会吊死在一根米粉上。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黄德平极具智慧和前瞻眼光,沙市的面条厂随后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而他的米粉却在市场抢得先机,几乎垄断荆州。
一根不长不短的米粉,牵着黄德平如骏马飞腾,闯开荆州市场,他的人生也因此转向。
米粉让黄德平感受了钵满钵满的感觉,让他有了更多的资本和时间去干其他的事。这时,看市场上出租行业势头好,黄德平花4万元买了一辆出租车,没事的时候开开出租车。就是在开出租车时,他结识了一名老乡乘客夏选全。初见黄德平,其耿直、豪气、智慧、肯吃苦的品质给夏选全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后收他为弟子,带领他闯入了另一个领域——建筑业。
为富不忘报桑梓
涉足的新领域,使黄德平眼界大开,投资创业随之也如行云流水。
在跟着师傅学习的一年时间里,黄德平一边学习建筑领域的新知识,一边四处搜寻新的商机。
2009年,黄德平投资100余万元开了一家钢管脚手架租赁公司。当时的荆州正处于发展迅猛时期,钢管脚手架租赁市场非常火爆,黄德平的脚手架租赁如雪球越滚越大,为此他狠狠赚了一笔,成为了“富起来”的人。
2012年,黄德平又投资1000余万元,在荆州成立德平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建设800平米的标准化养猪场,饲养生猪万头,解决100余人就业。
2013年,黄德平又成立了建筑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短短两年时间,他带领建筑团队在荆州修筑楼体20万方。
也是在这时,30岁不到的黄德平被选为荆州重庆商会副会长,成为商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名副会长。
2015年5月,黄德平涉足汽车行业,开设荆州市德发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主营名车销售。短短半年时间,德发名车便在荆州占领半壁江山。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学历的穷光蛋,也能成为富翁!黄德平用亲身经历说明一个真理,致富不需要学历,需要可贵的品质,需要“勤”和“德”。
这样的“勤”,使黄德平不安于享受,每一刻都不愿停歇;这样的“德”,使黄德平心怀社会,心系桑梓。
在商会任职时,黄德平每年拿出10万元,以商会名义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帮助无数个困难家庭走出困境,数十个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
对于家乡,黄德平却从不衣锦还乡,他的每次回家,都是衣着朴实,以晚辈的姿态,为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带回荆州特产、礼物、一个大红包。
2016年1月18日,黄德平又一次回到家乡云阳县渠马镇,带着10万元钱为老家的亲邻们准备了荆州特产、红包……
而现在,黄德平着手回报家乡的另一件大事,正是他把事业的蓝图,铺回库区家乡的万州,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就只能奋斗,如果你曾拥有,何必在意付出。”黄德平说,这就是他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