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静/文 邹卡/图)9月15日,三峡之子2013·北京“提升之旅”议程的第二天,三峡之子联合会会长袁安明作了题为《提升自我 凝心聚力 德行天下》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如此回顾:三峡之子联合会已走过了整整七年,正所谓“七年之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少数老会员,对以“乡情、友情、合作、共赢”为纽带的宗旨意识或多或少有些淡漠,泯灭了当初那份热情和激情。有一些老会员萌生退意,有的分会形同虚设,有的会员甚至怀有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心存疑虑:“三峡之子”这面“红旗”到底还能扛多久?
会员们聆听工作报告
毋庸讳言,凝聚力减弱,人心涣散,是三峡之子联合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本次会员大会把“凝心聚力”作为大会主题之一。因此,如何“凝心聚力”自然而然成为会员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会员们一致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对其核心价值与功能的追问,三峡之子联合会亦然。三峡之子联合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倡导者还是组织者,抑或加入者,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与追问,“三峡之子”靠什么凝聚人心?三峡之子能给我们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在本次会员大会上,会长袁安明就“凝心聚力”的话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再吹冲锋号,再造凝聚力,再掀正能量。把全国各地三峡之子更加紧密地集合起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三峡之子联合会,像建设自己家园一样建设好联合会。”
为此,《报告》提出了“实业救会”的实招。例如:在万州建立“三峡之子大厦”,从现在起,联合会将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快推进“三峡之子大厦”项目。这个愿望一旦实现,外地归来的三峡之子才会感到这是一个可以落脚的“家”,是一条可以延伸的“根”。回家兴业、投资故土,方能有张体体面面的“脸”。
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强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的聚集,靠的是相互的人格魅力。他说:“我是最早一批加入三峡之子联合会的,我是一个喜欢交朋结友的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加入三峡之子,让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是一件特开心的事情,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乃至相互竞争,真是其乐融融。”
副会长胡适之认为:“凝心聚力”重在其“心”。唯“上下同心”,才能“聚集力量”,换句话说,联合会要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他说:“我是巫山人,少小离家,库区蓄水后,便把万州当成了家;三峡之子联合会成立后,我们从精神层面上又有了一个‘家’。既然是‘家’,作为远在他乡奋斗的游子,绝对不会企求啥‘回报’,正如不会企求父母能给子女啥回报一样,作为父母之子,唯有孝敬才是硬道理;既然是家,就要让会员们感受家的温暖与关怀,哪怕一声问候,一句祝福,一句关心体贴的话;既然是家,总要有让人牵挂和无法割舍的理由。换句话说,需要一种精神的东西作为纽带,三峡之子联合会需要提炼更为精准的文化理念,让精神统领一切。有了三峡之子联合会这个组织,之前“散兵游勇”的三峡精英们,其灵魂才有了栖身之所,为其人生的所有追求赋予了价值与意义。”
副会长程中云认为,“凝心聚力”重在其“位”,三峡之子联合会在大众心目中到底是个啥“位”?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至关重要,因为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说明其“品牌价值”已经形成。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能回答的恐怕只有两个关键词:其一为“三峡精英”,其二为“爱心使者”。其实这还远不够,属于肤浅的“符号识别”,如果能更加深远,更加丰富,在“有所作为”上更上层楼,比如,开展“渝东南经济论坛”,利用民间智慧,为地方经济发展“把脉会诊”,让“论坛”产生深远影响,只有如此之“作为”才会在大众心目中深埋其“位”。有了“席位”,谁不想来“沾沾光”、沾沾“喜气”?到时候,就不是我们去“发展会员”,而是我们如何去“选择会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