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文总,你解决了我们这些不能出门打工的实际困难啊!"
"快不要这么说,如果要谢的话,我们都应当感谢三峡都市报!"
8月26日下午五点半,刚刚从广州飞回万州的“三峡之子”文家涛,还来不及到工厂去歇歇脚,便直接驱车到了高升镇,检查他属下公司"送岗位下乡"的落实情况时,正好碰到上班没几天的谢长玉,她便拉着文总的手,不断地说"谢谢",脸上写满了真诚。
家住高升镇油房坝居委会的谢长玉,上有70多岁的父母,下有两三岁的小孩,无法走出家门到外地打工。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还能挣上1000多元钱,笑容写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头。能有如此好的心境,得益于文家涛的弛电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送岗位下乡"活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三峡之子”文家涛创办的企业已为高升、高梁、三正、分水、余家、培文、枣园等乡镇送去了300多个就业岗位。
"如果没有三峡都市报策划推出的'三百工程',如果没有三峡都市报记者天南地北采写近300位创业有成的'三峡之子',如果没有'三峡之子联合会'这个三峡成功人士展示的平台,我的企业不会发展这么快。从最初回万州租房建厂,短短四年时间,企业实现了'三级跳':从租厂房到买厂房到现代化生产;从最初200工人发展到500人、800人,现在已经突破1000人的规模;产品从最初的单一电子线圈拓展到高频率变压器领域。实事求是地说,我是三峡都市报的受益者,所以真的很感谢。"
当晚,文家涛与记者交流时,脸上写满的依然是激动与真诚。
三峡都市报 记者 侯长青
新闻链接
面对三峡百万大移民、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实际,如何将三峡优秀的人文精神转化为经济建设的动力?如何将不少移民心理上存在的“等、靠、要”的惰性化为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的雄心?
三峡都市报社创新新闻宣传模式,开全国地市报之先河,一项让广大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励志活动--"三百工程"(100名三峡人在他乡创业的故事,100名他乡人在三峡创业的故事;100名三峡人在三峡创业的故事)于2005年12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
近五年时间,三峡都市报记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成功采写并报道了近300位“三峡之子”的创业故事。"三峡之子特别报道"栏目也由此获得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重庆市新闻奖新闻栏目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