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时令变更作比喻,个人认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走过冬季,已经触摸到春天。
2005年12月26日,新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把上班第一天的办公地点,选择在库区的中心城市———万州。这在万州乃至库区的历史上的先河之举,使民间老百姓久违的笑容写在了脸上温暖在心里。尽管已时隔几个月,汪洋的声音依然铿锵在库区人心中:“要把加快库区发展摆在全市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发展万州经济摆在库区发展的首要位置,要通过努力加快万州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使万州真正成为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在这个区域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实现移民安稳致富。”
紧接着,市长王鸿举在市二届人大四次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采取特殊政策,集中力量,支持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
前后不到一个月,重庆市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在特殊场合里,对库区和万州的高调界定,相信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以此博得库区百姓的好感,而是重庆立市之本的需要,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库区发展的具体诠释。虽然官方没有进行深入解读,综合民间流传的各种信息表明:库区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作为国家的一号工程,三峡水库的修建,使库区各区县迎来了一次跨越式的大发展。特别是城市面貌,市民居住环境等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三峡工程的修建,在短时间内要建一座新城,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市民这样感叹。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新建了,工厂淹没了,移民搬迁了,职工下岗了。短暂惊喜之后发现,生活来源的渠道越来越窄,有一部分市民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以前。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难,无情地摆在库区各区县的面前。久而久之,旧的矛盾没解决,新的困难又产生,一些靠吃低保吃移民补助款的市民,开始从惊喜逐渐到无奈到埋怨,以至于理智的人们不愿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只好怀念从前。
成渝万的排名、万商之城、川东门户等历史记忆,在万州城市的一些角落里,在中老年人的嘴里,依然津津乐道。实事求是地讲,这座被人们称为经得起摔打的城市,在经过“不上不下”“不三不四”“代管与直管”的折腾,经过众多仁人志士多年努力,规模逐渐扩大,面貌越来越漂亮,大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不断改善。而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市民的生活异常艰难,目光里看不见希望的同时,还能期望他们看见主流?
时下的主流,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生活中每个人的心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财富。
桃花依旧笑春风。作为库区800万民众,我们准备好了吗?用什么方式来迎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春风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