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但春天并不远。这是11月22日夜,经过深入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辩之后,近百名三峡之子和13家媒体记者达成的共识。乡情、友情,在从大洋彼岸吹来的寒流里显得如此温暖、坚定。
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确切地说,这场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为主题的"研讨会"更像一场天马行空的"散打",新华社、新华网、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记者的加入更让也正因为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让讨论火花飞溅,精彩百出。
无疑,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正在横扫全球,但这场危机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离国内企业西部企业有多远,离三峡之子们涉足的行业有多远?
对于处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家来说,危机不在远处,已在身边。在上海投资的王萍说,现在的境况比预计的还糟糕一些,能做的是尽量把口袋捂紧一点,原来自己涉足的多个行业已经在收缩,准备投资的酒店现在撤掉,广告和建材的投资也在压缩,只有一直从事的主业通讯器材还在搞,原因是3G上马后行情还好。
在北京从事投资和建材行业的向北全支持王萍的看法。他说,原本预计这场危机对自己的企业影响不大,现在看来错了,往年光是钢材这块企业一年能做六七千万,今年只有一千多万,而且整个建材建筑行业内现在连锁债务严重,难以解套。他不无忧虑地向在场媒体人士发问:危机何时见底?有何方法规避风险?
重庆晨报副总编辑赵吾君的回答是,上周百余名经济学家刚在重庆讨论过何时见底的问题,但没一个专家能给出准确答案,可以说是深不可测。
但并非人人都是那么悲观。北京大地飞歌文化公司总裁胡适之说,大难来临有大机会,甚至有便宜捡,前段时间他一直在东南亚和香港,发现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后,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却出现了曙光。现在,有信心最重要。
一位刚进入建筑业的三峡之子也赞同胡适之的观点,他说,以房地产业为例,现在都说房地产严冬已至,但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就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都还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活下来最重要
那么,危机当前应当怎样应对?
潘高寿药业老总潘大华说,一是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二是要尽量保持盈利哪怕是微利状态,这样才能确保在这场危机中活下去,当然如果实在不行也要收缩战线,如果能逆流而上求得一定发展那就是奇迹了。
神龙集团董事长陈代军则趁机兜售起他的"文化拯救论":如何过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在这样的时候,保持正常的心态很重要,通过自身的文化调整,使自己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万州区外经委副主任程广发言说,企业家要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甚至勇敢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比如非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徐凯说,不同的行业应该有不同的策略,总的建议是投资倾向于需求弹性较小的行业。
乡情也是过冬的棉袄
媒体人士夏显虎认为,三峡之子这个团体本身是一个很有利的资源和平台,如果大家能够将乡情、友情这根纽带团结起来,进行资源整合、互补,对战胜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三峡之子联合会会长徐九庆说,在危机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企业家来说很重要,应该把过冬视作一种常态。危机可以看作是一种调整,其中也有很多机会,今天大家聚到一起,就是彼此取暖,加油打气,而且可以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共渡难关。乡情,就是一件越冬的棉袄。
这种说法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认同。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三峡都市报记者 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