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让成功永远在--杨和明创业成功之道觅踪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admin | 时间:2013-12-31 10:56:51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都,虽与季节一起入冬,但却并不算冷,只是,雾更浓了些。

    近中午时分,从天津飞往成都的飞机,在成都上空“徘徊”30分钟后,潇洒而平稳地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几分钟后,一个中年男子矫健的身影,出现在机场出口处。未见其人,首先传来的是爽朗笑声的标准男中音:“哈哈,成都欢迎你!”

    穿一件深灰色短款羽绒服,着一条笔直的藏蓝色西裤,皮鞋锃亮抢眼,迈着踏实的步履,大步走过去,拉开车门,启动了“丰田”越野车,向成都市区驶去。

    他就是杨和明,成都市华声包装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万州区原大田乡长石村人,家里三兄妹,他排列老幺,属“马”。

    行进途中,于11月中旬发生在俄罗斯的喀山空难,无意间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杨和明很在行地说着一些关于飞机零部件的专业术语,我们似懂非懂地搭着腔,没法接上话茬。原来,他曾供职过的单位就是专门生产战斗机仪表的。他也曾供职过粮食部门,而现在他从事的是印刷业——提供设计制作、印刷、包装及精包装“一条龙”服务。

    一路走来,他说起自己的成功之道靠的就是一个“闯”字——惟有向前冲。

 1、成长之道
  
“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15岁那年,杨和明初中毕业,如果说一般的男孩子都有八分淘气,他却占了十分。好不容易捱到了初中毕业,他是怎么也不愿再进校园,回家跟父母干了一年农活。当然,与其说是回家干农活,倒不如说是尽情地玩耍了一年。1983年,在粮食部门工作的父亲到了退休年龄,顺理成章让幺儿杨和明接了班,他平生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大田乡粮点。

    初来乍到的毛头小伙,像一头活蹦乱跳难以驯服的野马,不愿有任何的羁绊。杨和明首先被安排到打米磨面的加工厂去磨练,下班时间一到,他就一溜烟儿跑到附近农民家的鱼塘去钓鱼了。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领导意欲培养培养,他先后担任收购员、保管员、司秤员、门市营业员、食店工作人员等,到多个工作岗位轮岗。用他自己的话说,粮食部门的所有工种,除了会计和站长没干过,啥都干过了。

    30年前的那个年代,农村娃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跃农门”。人生大事也莫过于能找上一个有单位的媳妇,杨和明如愿以偿。21岁那年,他结婚了,妻子在原万县地区城口县中药材公司上班,虽是同乡,但同样因为是接父亲的班,只能在城口上班,当时的交通很不便,夫妻俩要见上一次面,路途上得颠簸10多个小时。

    1988年12月,杨和明喜得千金,为了能照顾好女儿,一直努力着将妻子调到自己身边工作,却总是未能如愿。1992年5月,在杨和明大哥的帮助下,夫妻双双分别从各自工作单位调往四川德阳广汉市,杨和明被安排在中航集团四川新川仪表有限公司基建处。从此不再两地分居,随后单位又分了房子,拿到了房改房,一家人其乐融融。

    按时上下班、按部就班的日子,杨和明坚持了近3年。女儿一天天长大,单位效益却日渐衰落。为了能挣更多的钱让家人过得舒坦,1995年的秋天,他跟单位提出了停薪留职,每月交给单位200元,放飞他自己出去闯天地。2003年企业改制时,他干脆买断了工龄。

    离开单位,他不得不告别家人,开始独自闯荡江湖。第一站,他到了天津,经熟人介绍,去帮老板销售电子秤。每个月300元工资,他寄200元回家,自己留下100元作生活费。

    在天津的日子,他用了“度日如年”四个字来形容。一个农村娃“爬”到一个大城市,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他去适应。尽管他每天辛辛苦苦地跑菜市场,跑供应商,但当时还钟情于木杆秤的商贩们,并不接受他推销的电子秤。为了节省开支,他从生活上开始节俭,花5元钱买来大包缺角的打折散装方便面,放在家里成为他的一日三餐,以至于他现在落下见到方便面就想作呕的心理阴影。

    3个月后,他离开天津,到了北京。有了天津大城市生活的“实习”,在北京,他少了那份初到天津时的惶恐。他应聘成为东莞驻北京美达彩印公司的一名业务员,开始与印刷行业打交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新手,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个人对于他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忙碌,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外星人,降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周围全是惊奇的表情和不屑一顾的眼神。

    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心若放宽,处处都是春天。渐渐地,他总结出做业务员要懂得观察客人;要学会和客人交谈;要处理和客人的关系;要经受失败的考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聪明灵巧,才能做好一个业务员。

    为了学到更多的印刷业务知识,随后他又应聘到当时全国排名前列的深圳雅昌彩印公司北京办事处,在这里,他学到了“深圳工作经验”,学到了关于印刷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他说,这就是他的第一桶金——“经验”金。

  2、成功之道
   用心做人真心做事

    杨和明在跑印刷业务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个“门道”——把通脉搏,理清思路,注重细节。

    1996年的北京,印刷业充满竞争的硝烟。黄页电话本,是大多数业务人员手中的法宝。脑筋灵活的杨和明发现一个秘密,其实还有很多客户是不在黄页电话本上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北京的四大展览中心——国贸、北展、农展、军博。他成为第一个关注到展会资料印刷的业务员。年初,他想方设法拿到了一份展览时刻表,打听组委会,逐一与各参展单位联系。他们的宣传资料、门票等印刷业务可是一笔不小的买卖啊。

    找准了这个门道,一场在“国贸”举行的数字化机械展览,其中一单10多万元的印刷业务,被杨和明拿到了手,这次他业务提成就拿了5000多元,成为他打工生涯中最开心的一刻。但也在这一年,父亲却不幸去世,又成为他最为悲痛的一刻。

    女儿在一天天长大,已上小学的女儿也希望天天能有父亲的陪伴,1999年的腊月,杨和明决定回家,返回四川成都创业。

    回到成都,还是从业务员做起。开始,他都不会跟老板要求工资的额度,对老板也就那么几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先不用说工资,工作我干,3个月后,凭业绩说话,老板觉着我值多少工资就给多少。”

    为了能挣更多的钱,杨和明先后成为四个印刷厂的业务员。其间,他先后骑坏了三个自行车,各大街小巷都跑了个遍,见着楼盘广告电话就打。有在北京工作的经验,他的业绩显著,老板愉快地给出了高工资。那些年,杨和明的年薪都会在10万元以上。后来老板让他管理一家设计制作公司,这为以后他自己独立门户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2005年春,他开始为自己当老板做准备。租办公室,租厂房,搭建班子,成立金牛区雅苑华彩广告设计制作部。2006年他又注册成立成都市金雅苑彩色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从装订这个印刷终端开始跻身印刷行业。由于多年的业务员工作和相关管理经验,他的入行,显得轻车熟路,客户资源可谓源源不断。2009年,他又成立成都国顺装订有限公司,专做精装业务。2011年,他花350万元买回一台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成立了成都市华声包装有限公司,实现他印刷业务的全套流程服务功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朝前走。他说,创业犹如建筑大厦,必须用心砌好每一块砖瓦,才能保证大厦的坚固,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

    创业之初,资金、技术、厂房都会遇到困难,杨和明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白天出门跑业务,晚上回到厂里还得连夜加班赶工,产品制作好了,还要反复比照样品点清数量,生怕出现什么纰漏。

    杨和明在和员工们的交往中,不会端起老板的架子,而是像前辈或“老大哥”般给予他们一些建议。以诚待人的杨和明不仅赢得了朋友,也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尊重,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不断拓宽业务范围。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与付出密切相关,用什么心就成什么事,用多大的心就成多大的事。杨和明的用心做人真心做事,使他的事业发展近乎顺理成章成为必然。他说:“只要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方设法为客户排忧解难,真心待人,诚心做事,就没有不成功的理由。”

  3、成事之道
   让市场被动变主动

    2013年11月12日,杨和明卖掉了那台德国产四色印刷机,订购了一台700多万元的日本原装进口四色印刷机,明年春天设备到位。他这一举动,让印刷圈内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照常理,年底来了,都是各种贺卡、台历、挂历业务高峰期,往年仅仅这两个月时间,完成100多万元的产值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情。但他却敏感地嗅到了一些味道,于是,果断决定卖掉机器,反而减少亏损。果然,其他印刷厂不时接到订单取消的电话时,才幡然醒悟,明白了杨和明此举,都赞叹他的高明与前瞻。

    他说,两年后,成都的印刷业将重新洗牌,他必须要走到前面,早做准备。

    不过,他始终相信:“没有倒掉的行业,只有倒掉的企业。”随着企业越做越大,他不仅重视产品质量,还十分重视企业的规范管理。对客户,杨和明有自己的独门法宝:不是让客户激动,而是让客户感动。

    一位万州的客户,定期有一本刊物出版,开始在万州、重庆等地一些印刷厂印刷,却一直为刊物印刷质量不佳而困惑。经多方联系,找到了杨和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给出适当的建议。后来,这位客户把刊物拿到杨和明的印刷厂印制,价格低了,质量好了,打包精致,送货上门,时间保证,绝不缺料少本,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一次,这位客户设计成型的文件发送过来后,他发现一个重要位置的图片精度不够印刷精度要求,便立即联系客户发送照片原图,在他的指导下,印刷厂工作人员对该文件进行了重新设计,避免了重大失误,为客户减少了重新印制的损失。

    现在,杨和明俨然一个印刷资深专家,他能一口气说出一大堆记者仿若听天书一般的印前软件名称,对于印刷产品中常出现的一些色差及瑕疵,他都能说出个所以然,并清楚地知道如何运用各个软件的功能去解决。他坦诚地说,虽然各设计软件的运用及功能的利弊他都懂;但自己却不会亲自操作,他自评“还是书读少了”,能练就这样的“功夫”, 是仅凭脑瓜子的聪明和过人记忆的结果。

    再过两年,他还想购进一台印刷设备,将设计、印刷、包装(精包装)三块放在一起,真正实现“一条龙”。对于这次印刷设备的更新换代,他认为是自己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是成立包装厂,第二次是购进第一台印刷设备。他坚信,创业之路无止境,惟有扬鞭催马奔征程。

    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 叫成功永远在……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