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重庆开县出美女,此言不虚。知天命之年的廖先芬,似乎被岁月忽视,没能在她充满笑靥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对于这位传奇女子,半年前,记者便有耳闻。20年闯荡京城,在成就了她传奇人生的同时,记者体会更深的是她与丈夫同甘苦、共患难的殷殷深情。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描写的一种神奇武功:双剑合璧。两位武林高手配合出招,双剑合璧,会产生“1+1>2”的效果。廖先芬夫妇就是这样一对“黄金拍档”。
A /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有真爱
采访中,廖先芬提得最多的人,就是她的丈夫黄干劲。她认为,是丈夫的谦逊、聪慧、大气、吃苦耐劳、勤学肯干,和夫妻俩的好人缘,成就了辉煌的黄氏家族企业。
廖先芬是黄家长媳。她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自己富裕了,一定要带领家里兄弟姊妹一起奔富路,如果自己家里人都带不好,何以回报社会?当然,在这个家族企业中,丈夫黄干劲是核心,但她的地位,却举足轻重。
1983年六月初八,廖先芬刚20岁,这天,是她与丈夫黄干劲大喜的日子。
与黄干劲走到一起,起初还颇费了点周折。那时,廖先芬是重庆开县长沙镇的一名计生干部,也是父亲在开县邓家乡政府退休后的接班人,经人撮合,与当时在开县陈家区合作商店上班的黄干劲相识。帅气、体贴的黄干劲很快俘获了廖先芬的芳心。从小吃商品粮的黄干劲,时尚,惹眼,他们的婚事招来廖先芬母亲及家人的强烈反对。一个花衬衫金色喇叭裤的摩登青年,怎能让一个母亲放心地把女儿踏实交付?黄干劲急了,骑上自行车,沿着坎坷崎岖的土公路,从陈家镇赶往邓家乡,向岳父母真诚表心迹,最终,两个年轻人在双方父母的祝福声中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黄干劲喜爱厨艺,单位送他到成都培训。学厨师,最苦的阶段就是做学徒,不仅要勤奋能吃苦,还要有灵气肯钻研。黄干劲心灵手巧,人老实,又特别能吃苦,是学员中最懂事,掌握技术最快的弟子。经过毕业考试,获得“特三级厨师”称号。在合作商店上班的日子,单调而枯燥。每个月20多元的工资,黄干劲不愿再苦守,他跟单位提出了停薪留职的申请,寻机去开办自己的餐厅。
为了提高技艺,黄干劲还多次到万州拜师学艺。然后到四川简阳深造学习川菜。黄干劲忠厚老实肯吃苦,博得师傅喜爱,把他视同自己的孩子,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他,学习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红案和烹饪环节的关键技术,还学习了面点、食品雕刻和冷菜拼盘。
通过半年的学习,经考核,黄干劲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1985年的那个夏天,廖先芬接受了丈夫黄干劲的建议,也办了停薪留职手续。于是,开县陈家镇,一个营业面积300多平米的餐厅开张纳客,店名就叫“干劲餐厅”。黄干劲主厨,廖先芬收银。在经营过程中还培训厨师,在黄干劲厨师生涯的18年间,累计收徒130余人,其中30余人出国。
黄干劲对徒弟真挚、关爱,技术上毫无保留。几乎所有徒弟学成离开时都对他依依难舍。一位已出国的弟子刚开始家境贫寒,来餐馆时只背了个铺盖卷,身无分文,黄干劲同妻子廖先芬商量后,免除了学费,生活上接济,手把手地教技术,这个徒弟出师后技术功底扎实,成为厨房的“头火”,为了感谢师傅的培养之恩,出国前跪在师傅师娘面前,眼含热泪,称师傅师娘是再生父母。
由于黄干劲这个厨师的手艺好,经常变换菜品,万州原三区八县各地客人去了开县,必吃“干劲餐厅”。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从而成为当地纳税先进户。
B / 心飞翔,梦飞扬,京城比翼齐翱翔
廖先芬夫妇与京城结缘,源于丈夫黄干劲的大姐。
1992年冬,黄大姐在一名开县老乡的帮助下,到北京开餐厅。偌大个京城,机遇自然是更多,黄大姐便力邀有餐饮管理经验的廖先芬夫妇前往北京发展。在老家,“干劲餐厅”生意一直红火,且已攒下不少积蓄,日子也过得舒坦,丈夫黄干劲不是很愿意前往。但廖先芬有不同的想法,她说:“虽然我们现在的事业已算小有成就,但也只是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里,我认为可以考虑大姐的意见,到京城闯一闯。”
1993年5月10日,廖先芬与丈夫黄干劲打点行装,从开县出发来到万州码头,乘船东下,到达宜昌,再乘坐火车赶往北京。那年,廖先芬刚到而立之年,丈夫黄干劲33岁,风华正茂。
有了大姐的探路,廖先芬夫妇第一期入股20万元,开始了共同对餐厅的经营,老规矩:丈夫黄干劲主抓管理和厨房,廖先芬负责收银和销售。
廖先芬夫妇经营的酒楼,介于颐和园和圆明园之间,地处颐和园以北,所以叫“颐北园酒家“。坐落在颐北园酒家后的大有庄,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居民区。当时的北五环附近常驻人口成分较复杂,治安环境也不太好。时常有混吃混喝者出没此间,他们下馆子吃饭从来不给钱,稍不顺意就滋事、砸东西、甚至打人。
1994年夏天的一个旁晚,夜色渐浓,酒楼的客人用完餐后陆陆续续地离开。眼看服务员们也该到下班时间,有一伙人就是赖着不结账,服务员多次提示并送上账单,没人理睬,只好请示老板,廖先芬带着微笑走上前去,礼貌询问,没想到为首的“老大”瞧见年轻漂亮的廖先芬,顿起邪念,说:“这么漂亮的妹子,怎么在这里打工,到我那里去上班,保证给你高工资。”当廖先芬表明自己就是这里的老板后,“老大”黑着脸,拿过账单,瞧见168元的消费单,大笔一挥,改成了1.68元,随即把账单又给扔了回来。
廖先芬恼了,你来我往几句不雅的言语后,不惧对方一伙有8个大男人,双方扭打在一起,现场乱成一团。廖先芬急了,抓起一个啤酒瓶就朝那位“老大”头上狠劲砸下去,“老大”头破血流,挫了嚣张气焰,撂下“踏平酒楼”的狠话后,急急被喽啰们送进了医院。事后得知那位滋事的“老大”头部缝了27针。而廖先芬的下巴和额头也分别缝了3针。
酒楼与地痞结仇,还能在京城有立足之地吗?丈夫黄干劲看着受伤的妻子,心疼地哭了,又产生了打道回府的想法。可倔强的廖先芬坚定地回答丈夫:“不!”
派出所介入案件。原来,那位“老大”是一个“三进三出”人员,流氓见黄家不好惹,头破血流的原因又不光彩,在中间人的调解下,同意廖先芬拿出10000元医疗费用私了。丈夫黄干劲为人厚道,后来,那位滋事“老大”跟他还成为了朋友,也算不打不成交。后来,那位“老大”自己的餐馆开张,派人给廖先芬送了请柬,廖先芬特意制作了大花篮送过去,以示祝贺。
啤酒瓶事件后,廖先芬名声大振。方圆数里都知道颐北园酒家吧台那个女娃子太厉害了!惹不起。啤酒瓶砸出了廖先芬的名声和威风,也砸出了酒楼的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廖先芬夫妇和黄氏姐妹们一口气开了五家酒楼。各大酒楼均地处人流量很大的有利地理位置,加上特色的菜品和有效地经营模式和思路,生意一度可谓红得发烫,自然收获颇丰,产业也逐渐向其他行业扩展。
“渝满天”是廖先芬和黄氏一家在北京具有标志性的拼搏成果。是位于颐和园北宫门外的一个火锅城,距离中央党校正门100余米。也是一家具有重庆特色的酒楼之一。火锅城的规模不是很大,经营面积600余平方木,拥有风格独特。装修考究的豪华包房、雅间等,同时可容纳200人就餐,提供重庆火锅和正宗川菜、粤菜,家常菜和精美的特色小吃。
一个餐饮品牌被食客认可,在竞争中立住脚跟,靠的是质量和信誉。这跟丈夫黄干劲川菜特级厨师的努力分不开。1994年,他在北京市海淀区组织的烹饪大赛上,其参赛菜品获得川菜金奖。
2000年,廖先芬在北京买下了自己的房子,全家人将户口迁入了北京,真正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
酒楼犹如一个聚宝盆,为她积聚了人脉的“富矿”,为她及黄氏家族事业的一次次腾飞奠定了扎实基础。
C / 心相恋,梦相连,十年分居情更酽
北京的事业走上了正轨。一位朋友对他们返乡创业的建议,成为黄干劲厨师生涯的转折点,也成为他们夫妻情感考验的转折点。
2003年的春天,黄干劲携200余万元巨资,从京城返回开县,组建液化气充装站,成为开县第一批返乡创业人员。
从那一天开始,廖先芬在北京掌管着酒楼、超市、茶楼、美容院、圆明园部分旅游项目承包;黄干劲在开县掌管着液化气充装站、液化气钢瓶制造厂以及驾校、典当等产业,不得不南北相望两地情思。
丈夫不在身边,很长一段时间让廖先芬无法适应,从1983年结婚到2003年的20年间,处处有丈夫的呵护,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犹如丈夫养在温室的花。现在,他不得不学会在生活上自己照顾自己。从此,每天早、中、晚的三通电话,成为他们的必修课,重庆至北京航班,他们更是常客。
2008年,廖先芬夫妇又投资4000余万元,在开县赵家工业园区,占地30余亩,建成年产60万支、产值达7000余万元的液化气钢瓶制造厂,填补了西南片区无钢瓶制造厂的空白,解决了100余三峡移民和20余名残疾人就业,仅检验费一项每年上缴税金达100余万元。
虽天各一方,但他们事业上相互支撑,相互鼓励,凡事都商量着来。丈夫黄干劲经常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仁厚待人,捐建家乡老年活动中心,时常给家境困难的徒弟补贴,每年看望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老人等,见到街上的乞丐,他准会伸出援手。多年来形成的人格魅力,使他得以攻下一个个他原本一窍不通的全新行业。
现在,廖先芬担任开县(北京)乡情联络组副组长、开县驻北京招商局副局长、开县驻北京计生协会会长。几天前,廖先芬电话给丈夫商量一件事:开县(北京)乡情联络组要举办年会,需要捐款5万元。黄干劲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一个字:捐。
截至今天,他们已经整整分居了10年。“我们感情不但没有疏远,那份牵挂和彼此事业上的帮助和鼓励,反而使我们更加离不开对方。”廖先芬对记者说着这话时,脸上荡起幸福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