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都市报 记者 李冬
昏暗的工坊里,粉尘漫天飞舞。一位青年背着“弹花匠”的长弓,卖力地挥动着木质榔头,无数次敲击弹弓上的绳弦,在“音乐般”的绳弦震动声中,棉花变得蓬松起来。再经过布纱、圆盘压磨,几个小时后,棉花就被压成一条整齐成形的被褥……
这一切,仿佛就是一种神奇变幻的魔术,又似一首高亢的乐曲。
这位“弹花匠”的青年形象就是章长存。
从当“弹花匠”开始,他就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温州到东北,从东北到山东,从山东到重庆万州,长达近20年的时空里,章长存从一个乡村“弹花匠”成功转型为一个棉花商,积累起不菲的人生财富。秉承温州人永不止步的精神,现在主要经营棉花贸易的同时,他已把业务向更多更广领域拓展。而且,都取得了成功。
他说:成功其实不见得非得要经历太多的磨难,非得历经太多的风雨,非得要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我的成功相对平凡,一路走来,没有太多的起伏,但这不是等来的,而是靠着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得到的!
从农村娃到“弹花匠”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花”、“弹棉絮”,为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全国弹棉花的匠人中,又以温州最为出名。在温州,当地人称弹棉花的匠人为“弹花匠”或“弹棉郎”。温州有首民歌:“弹棉郎,弹棉郎,身背弹弓走四方。”说的就是“弹花匠”和“弹棉郎”的事情。而温州的弹棉郎,又以永嘉县最为有名。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温州永嘉当地的不少人早些年为了谋生,为了创业,不得不远离故乡,外出闯荡,当下正在热播的央视大剧《温州一家人》,就有温州“弹棉郎”艰苦创业精神的影子。
章长存,就是这样一位地地道道的温州人。
而且,他的老家就在永嘉县乡下的一处大山上。章长存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妹妹。由于人多地少,一家人暖饱仅能凑合。初中毕业后,他暂时在家帮父母种地。为了让他学得一门手艺,将来能养家糊口,16岁那年跟油漆师傅学了两年刷油漆。
18岁那年腊月,在外弹棉花的哥哥回了家,听哥哥说还是外边的世界更精彩,就这样哥哥成了章长存弹棉花的师傅。弹棉花可是一项技术活。首先,要有一把专门弹棉花的大木弓,以牛筋线为弦;腰上系一条结实的腰带,用一根经烧烤后弯曲富有弹性的竹棍,一头固定在后腰带上,另一头钩住大木弓。这样,左手持弓背轻巧而省力;然后,右手握住一把檀木榔头,通过用榔头敲打弓上的弦,可将棉花弹开并使之蓬散而松软;把棉花弹透后,再根据尺寸要求拼成长方形,随后又把它压扁,再由两人用一条牵纱的竹篾将纱线纵横交错成网状,以固定棉花;最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
这样的手工活看似轻松,但是相当耗费体力。开始的时候,由于无数次重复同样的动作,章长存累得连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但是,那时候他年轻,很快就能恢复体力,在哥哥的悉心指点下,逐步掌握了弹棉花的诀窍。
弹棉花生意最好的是冬季。那些年,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哥哥带着他辗转各地。寒冷的气候让他吃尽了苦头。每天天一亮,章长存就要起床,而要干到深夜才能睡,外面经常大雪纷飞,而作坊内,则还飘着雪花,刺骨的冷气从四面八方袭来,冻得他手脚发麻。那时候加工一床棉絮的工价是一块钱,为了挣到这一块钱,章长存和哥哥不得不在寒冷的作坊内忙一整天。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锻炼了章长存,凭借温州人的勤劳和坚韧,加上他们优良的弹棉技术,哥哥带着他在东北站稳了脚跟。
从“弹花匠”到小老板
一年后,章长存弹棉花的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由于他弹的棉花质量最好,他已经达到了“师傅级别”。
于是,哥哥又让他带起了徒弟。一天,哥哥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弟弟,你的技术已经够好的了,你该自立门户了。”
章长存也正有此意。1991年,他带着几千块钱,带着弹棉花的工具,从东北来到山东济宁。他选择济宁是经过仔细思考的,济宁也属北方,当地的人们对棉花加工品有着巨大需求,尤其是到了冬天,用棉花的人户比比皆是,这里有潜在的市场。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棉花资源,这一切将有利于自己创业。
他雇了3个人,决定选择租赁门面固定加工。但他很快发现,光靠赚取一点加工费,利润太薄弱了。除了成本,就所剩无几了。
如何利用自己的手艺赚钱?章长存想到:何不自己购买棉花来加工好,然后销售成品,这样,附加值就会更高。说干就干,他用剩余的钱买来棉花,准备做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意。
很快,他的第一批棉絮被生产出来,但是迟迟不见人上上门来购买。于是,心急火燎的章长存只得带着棉被去集市上销售。由于他的棉被质量不错,价格实惠,成品棉被很快销售一空。章长存本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一个月下来,除去徒弟的工资、门面费以及原料费,还是没有预期利润。怎么办?想了几天,章长存眼前一亮:“对呀,我没有赚到钱,就是因为生产成本高了啊”!他下定决心用机器代替手工。
他东拼西凑,借了一些钱,买回了相关机器。机器调试完毕,他的生产走向了正轨,很快在这个作坊内也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了。
产能的增加,但是销路却成了问题。由于库存积压增多资金周转不畅,到最困难的时候,连给工人买米买菜的钱都拿不出来了。为了尽快打破这种局面,章长存不得不骑着一辆三轮车,到处去推销。饿了就啃一口煎饼,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逐渐地,产品的销路打开了。
就在他看到希望的时候,却遭遇到了严重打击:在送货的路上,他被一辆汽车撞翻,当场昏迷。后来,在医院躺了三个月后,才得以出院。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创业就要终结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凭着前段时间的辛勤开拓和工人们的努力,对棉絮质量的苛刻要求,他的业务不但没降,反而还有大幅度的提升。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章长存为人诚恳,豪爽耿直,做事踏实。为了扩大市场,他尝试着联系当时属国有的百货商场。开始,商场经理不愿意让他的棉絮进来,但是最终被他三番五次上门的诚意所动,同意让其“试一试”。而章长存表示,愿意等商场卖完一批后才回收货款,这进一步赢得商场的好感。由于他的棉絮质量好,价格适中,很快在商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名气在圈内逐渐大了起来,他的棉絮也卖到了济宁市区以及周边城乡。
他初步品尝到创业成功的喜悦。他积累起了自己的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在济宁,章长存从一个手工艺人转型成为一个小老板。
从“小老板”到棉纺商
在多年的经营中,章长存逐渐成为了棉花纺织行业行家。到2000年,他的棉花生意已经迈上了一个台阶。章长存有着温州人特有的商业头脑。他发现,尽管自己现在的效益还可以,但是做加工销售生意,比起棉花纺织流通领域的大手笔买卖,简直是不值一提。而且加工、销售环节多,需要大量人手,成本要占据收益的很大比例,如果自己涉足棉花纺织流通领域,来做棉花纺织贸易又会怎样?
经过一番考察,章长存果断放弃了顺风顺水的现有生意,转向了棉花,纺织布匹贸易。在当地,有一家响当当的纺织企业———如意集团,这家企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棉花。章长存想到,要是自己能和这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自己的贸易之路不就打开了吗?幸运的是,他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中,就有一人跟这家公司比较熟悉。在朋友牵线搭桥之下,他与如意集团取得联系。但是,对方一开始对他并不了解,只是提出可以先看看他的棉花。章长存下定决心要揽下这笔业务,他调来最好的棉花,同时提出,同等质量之下,价格让厂方定价。经过几次试用,他的诚意得到了如意集团的认可。从此,双方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傍上了这棵“大树”,章长存的生意迎来了春天。随着对棉花领域的进一步认识,他的棉花不但主供给“如意集团”,还给外地一些棉纺企业提供原料。在进一步合作中,他又从这些公司进货,以优惠的价格拿到好的布匹,再将布匹卖给沿海的服装企业。短短几年时间,他的贸易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一年迈上一个台阶,迅速积累起不菲的财富。
后来,布匹业务领域竞争加剧,于是他开始调整思路,在继续做好棉花贸易的同时,开始收购纺织厂生产过程中下来的下脚料,然后将这些下脚料进行粗加工,再出售给需要的企业。仅仅这一项业务,一年就可为他赚来数百万的财富。
2005年,“山东如意集团”要到万州来投资建设第一流的纺织企业。章长存从中看到商机,于是跟着“如意集团”来到万州。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章长存在万州与“山东如意”又开展了紧密合作,找到他事业腾飞新的支点。现在,万州的棉花贸易业务已经成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州是一块热土,在这里投资发展,具有无限的潜力!”章长存说道。在万州,他还进行了其他领域的开拓。2011年,他在万州成立重庆万永公司,公司的业务涉及建材、电器、五金等领域。他说,自己虽然是温州人,在万州这个万商云集的地方,自己却一点也没有感觉自己是一个外地人,反而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自己希望将温州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一方面增加自己财富,另一方面,能为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之路,章长存深有感触。他说,自己创业的确没有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但是自己知道,每一个成功都来之不易,都是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得到的:“在商海中,我不赞成冒进,也不赞成投机,我追求的是一种平稳推进的风格,不做无把握的事情,不做瞎折腾的事情,创业要有整体上的考虑,要从长远做规划,要用心经营,重视小财富的积累,才有大财富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