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城市,也是我们的——彭家华广东创业纪事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2-11-13 15:54:17

    (文/任小蓉) 

  ■核心提示

  他怀揣理想,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几回梦里笑醒,自己成了城市里的人。

  他在广州、深圳打拼,与人合租房,与家人住棚户,渴了就喝自来水;半年骑坏6辆自行车,廉价的皮鞋在足底翻飞。几年的打工生涯,房无影,钱无缘,心里酸。茫茫人海,纵横街市,何处是他立足之地?

  人生之路漫漫,但紧要之处却只有几步。

  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个紧要的关头,他挺身而出,迈开大步,见义勇为,赢来了信任与商机,从此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

  他,就是广州市铁焊王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家华。

  而今,他和他的弟兄们在广州安营扎寨,拥有户口、别墅,“宝马”和“奔驰”,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国都市广州人!

  他自豪地说:我们融入了广州,这里有我们洒下的辛勤汗水,有我们奋斗的足迹,是我们“化蛹为蝶”的见证;美丽的羊城广州,也是我们的!

  仰望:

  辗转南国苦苦寻觅

  仲秋十月的南国广州,依然是晴空、骄阳。

  见到彭家华时,他还穿着红白相间的短袖体恤衫,一袭夏日休闲装束。他爱笑,笑时眼睛就眯成一条缝,配上憨厚的圆脸、微鼓的肚皮,有点像一尊如来佛。笔者戏说:“彭总,你生就一个福相,大富大贵口罗!”

  “哪里是啥子福相哟,我是在贫困中长大的!”

  彭家华说,他上小学时,就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小双河口进汽水,用背篓背到学校去卖,一瓶赚个几分钱,买个本子什么的。他家兄弟姐妹多,一个姐三个哥;他从小没穿过新衣服,是捡哥哥们的旧衣服穿,脚上的鞋子,总是露出几个脚指头。

  1993年,彭家华在重庆梁平县石安镇初中毕业,是父母卖鸡蛋、桔子,节衣缩食攒下200多元,让他进了家电培训班,可一时又找不到修理家电的活干,于是决定外出打工。

  1994年的早春二月,20岁的彭家华永远记得那个乍暖还寒的日子。

  为凑足他去广州打工的180元路费,父母踏遍几座山、几道沟,借遍了三亲六戚,怎么也凑不足,还差70元,急得全家哭了起来。还是他的幺娘解了围,去找村支书贷了70元款,彭家华才随同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年走出了家门。他告别父母上路,一步一回头,暗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打工挣钱孝敬父母,今后成个城里人,用行动改变这个贫穷落后、令他伤心的地方!

  这次笔者见到他,他几次提到幺娘的恩情;尤其是1999年母亲去世,因工程忙要签合同没回家奔丧,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心中永远的痛!

  理想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尽管彭家华信心百倍,立志混出个人样来,但初到深圳投靠一个老乡,一时进不到厂,眼看带来的钱一天天减少,心里那个急呀,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无奈之下,只好到一建筑工地当小工。不断托人联系,终于跨进了深圳银力电子集团的工厂大门,半年后就当上管理人员。

  后来,又转到正业电子厂。他常趁中午休息时去找车间的师傅学习机修、装配技术,不到一个月他的技术在全厂名列前矛,初露头角;厂长在六七千人的工人大会上表扬他,还发了奖金。在厂里,他结交了一个忠县老乡龚道文,是名工程师,常和他促膝谈心,教给他做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很爱学习、虚心讨教的彭家华受益匪浅。他把工程师传授的东西整理成8个方面,成为他日后考上富达电子厂面试对答考官的本钱。他长长地舒了口气,这里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在那时算是打工者中的高收入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欲望。

  彭家华又跳槽了,到索松音响厂当上了仓库主管。那时卡拉OK、VCD音响正走红。厂里生意特好,彭家华看热了眼。

  彭家华自信能做好音响的工艺和推向市场,就和4个兄弟伙凑足20万元资金,办起了音响销售公司。几个意气昂扬、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不懂市场、不谙销售的情况下,自然以失败告终。他曾把一批音响运回故乡重庆、万州、梁平销售或托店代售,但他们装配的音响哪里卖得出去呢?他这才知道品牌的效应。几个毛头小伙,冒失的作为,不失败才怪哩!

  不过,他痛,并不后悔,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创业是要付出代价的!

  面对一大堆卖不出去的音响设备,那是他们几年打工的心血,几十万元哪!全都付之东流!

  立足:

  靠自己能力去挣钱

  “人生成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是当年彭家华音响生意失败后的心境。

  他站在广州街头,看茫茫人海,窥大千世界,认真总结、反思,人生虽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这个选择是关系到下一个成败的关键。他望着繁华的大街、高耸的楼房,一幅标语为他的选择开了窍:“一年小变,两年中变,三年大变”。变,就是要改造城市,要建房修路;一个大人物不是说过,穷则思变吗?不是说过,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吗?于是,一无所有的他决定从事建筑市场方面的业务;这一选择,日后证明是条正确的路子。

  那时,他没有本钱,只好去南方人才市场求职,谋到一份底薪每月300元、为某公司跑栏杆、楼梯、扶手等钢结构方面的销售业务提成工作。这也是与建筑市场紧密相连的业务,他认了。他就在广州市郊棚户区租了一间房子,他和媳妇拥挤在面积只有七八个平方的低窄潮湿的小屋里。房里木凳上安装了一部电话,是为了联系客户之用。吃喝拉撒都在这间小屋里,那是他最艰苦的岁月。早晨骑着自行车去揽业务,去发宣传单。饿了买个馒头啃啃,渴了喝瓶自来水;半年骑坏6部自行车,20元一双的廉价皮鞋在脚下翻飞,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落;为了赶时间,飞快地奔驰,违了交通规则,曾被警察拦住,被罚去街头义务站岗维护交通秩序,心急火燎的他,真是啼笑皆非!他那样不要命地拼搏,一个月下来,小两口接到几十万到100万元的业务,提成收入了3~4万元。他俩喜出望外,在昏暗的出租房里,数着票子,盘算着,一年下来就是几十万元了,憧憬着去买房子,做着成为城里人的梦。

  时光追溯到1998年盛夏的一天。

  广州的夏天,炎炎烈日头顶照,正午的阳光像要把人烤焦似的。彭家华骑着自行车跑了大半天业务,口里渴得直冒青烟,他停在一车站旁,去凉亭买一瓶矿泉水,突然听到有人呼叫:“抓扒手呀,他扒了我的手机!”原来是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从公交车上下来,正追赶一个年轻人。

  彭家华来不及买水,想都没有想一下,一路急跑去追赶那年轻人。他人高脚长,迅跑几百米,终于抓住了扒手。那扒手只好把手机交给他,喘息着说:“兄弟,你何苦啊!你我素不相识,何必这么去帮别人呢?”“小伙子,你还年轻,要走正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挣钱财。我是重庆打工崽儿,再困难也没有去偷去抢去扒,做人不能做损人利己的缺德事!你走吧,小伙子……”彭家华语重心长地说,望着那年轻人远去的背影。

  当彭家华把夺回来的手机交给那个中年人时,才知道这人原来是中国建筑公司三局二公司合约部主任,名叫童银华。这以后,他们成了十分知心的好朋友。

  一天,从没有尝过肯德基的彭家华,第一次在西餐厅请童主任喝咖啡,吃肯德基。童主任说,他公司有一单钢架业务请他做,当即请他报价。彭家华略一思考,报出每立方90元的价格。童主任说,你报这个价亏不亏本啊。后来彭家华才知道,别人每立方报价160元。他从童主任这里接第一单业务,5幢房子做下来才赚3万多元,而且质量上乘,彭主任和公司相当满意。接踵而至的第二个工程,彭家华做下来,赚了80多万元。当他把这一喜讯告诉父母时,握着话筒,话没出口却哭起来了,因为他第一次赚到这么多的钱……

  第二年,他成立了广州东棠铁焊王钢结构工厂,业务红红火火,从此财源滚滚而来。那天,他告诉笔者,那时他感觉已立足于广州了,有了自己的工厂。虽有了基业,但还是要虚心向同业学习,学工艺、学管理,挖掘自身的潜力,取人之长以丰满自己羽翼;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进则退”啊!……

  2001年,他已购了房、买了车,可以说,他已决定在广州生根开花了。

  扎根:

  广州也是我们的

  历来成事者,必有感恩心。彭家华把带富兄长和一批乡亲作为感恩的行动,在广东同事和老乡中传为美谈。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2005年,彭家华注册成立广州市铁焊王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立即将故乡的哥哥和在福建打工的哥哥们调集广州,将自己多年经营的理念传授给他们,亲自培训怎样谈业务,怎样跑单跟单签单等经营活动的细节和常识,还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扶持,让他们立足广州,发展兴业。

  大哥成立了广州奎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二哥成立了广州巨大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三哥成立了广州银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堂弟成立了雅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经他推荐协助成立公司的兄弟、亲属、乡亲就有二十多个。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有业务大家做,有财大家发。大家就说,家华呀家华,沾了你的光,我们家家都“发”了,你的公司真是个培养老板的摇篮!

  近年来,他公司承接的“广州大学城”、“亚运城”、“大运会”等大型钢结构工程,城市“穿衣戴帽”美化等工程,均被市建委评为优质工程,信誉越来越高,形象越来越好,业务已延伸辐射到“珠三角”一带……来自家乡重庆、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的农民工上千人,在公司打工,对彭氏家族公司不拖欠工资、善待员工、和谐相处的关系,有较高的认同感。

  如今,他的兄长、乡亲老板们,都是资产上千万,别墅、洋房、小车一应俱全,成了响当当的“城里人”。但彭家华常常告诫他的兄长老板和朋友们:一个人发财了成功了,千万千万不要骄傲,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要不断吸取前进中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树立居安思危的进取精神,公司才能稳步持续发展。今年他西征广西和贵州,业务扩宽到商贸、矿产等领域,新成立了贵阳市家华矿业有限公司,初试牛刀,效益不错。

  他还说,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要懂得结交益友,懂得怎样处世为人,懂得付出,就会有收获。

  他有一位“三峡之子”朋友陈晓龙,介绍他参加了“三峡之子”走进贵州省金沙慰问农民工活动,目睹有这么一群“三峡之子”在为社会的进步为农民工鼓与呼,让他十分激动,勾起了对三峡万州的乡情,打开了难忘的记忆:他曾在万县沙河子进过电脑培训班,他曾在胜利路杨家街口码头守候,坐轮船去广东打工,江面汽笛长鸣,夜市灯火辉煌,令他无限神往和回味。如今他在思索,自己适逢改革开放良机,有党的好政策,经艰辛打拼获得一些财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该如何反哺故里的父老乡亲,回报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