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闯荡上海,17岁代表上海餐饮界夺得全国餐饮比赛金银铜三个大奖,堪称奇迹。被全国百强县(市)昆山一民营企业家高薪聘请,在长达8年的打工生涯中历练成长。之后10年的拼搏奋进,有辛酸有泪水,更有拥有后的失去,但一次次失败,短暂的痛苦之后,他变得更加坚强。
6月18日一大早,吴元江就来到北滨路,对照万州区城市建设最新规划蓝图,不由得激动万分,“太漂亮了,也太有吸引力了。我会很快回苏州,将所有资料交给苏州重庆商会的老乡们,争取早日回家投资。”
站在港口码头,吴元江指着停泊在码头的那艘游轮对记者说,当年我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望着平静的江水,不禁思绪万千……
1、偶然的决定,只身闯荡上海,经高人指点,烹饪技术日渐炉火纯青,17岁代表上海餐饮界,夺得全国烹饪大赛金银铜三个大奖,从此走上新征程。
1987年,14岁的吴元江就到万州页岩砖厂捡半截砖,别看他很瘦小,但非常机灵。没有几个月,就让他到厨房帮厨。慢慢地开始学做大锅菜,也许因为天赋,没过多久,他做的饭菜便很可口。后被万州彩印厂挖到了他们的食堂。
那时,朋友亲戚,只要家里办席,都会找他帮忙,每每这时,他都欣然接受。小小年纪,还有一定知名度。
但他明白,自己也不过是瞟学而已,要想当一名真正的厨师,必须拜师学艺。
有了这个念想,还真把它当了回事。听说“阅江楼”酒店主厨张克勤很有名,吴元江四处托人求情。当时,他主要上夜班,白天只睡几个小时,就赶到酒店等候,常常是人都见不着,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征得张师傅的同意。尽管这样,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等候。
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张大师从北京夺得金奖回来,几个朋友邀他去钓鱼,所在的池塘,正好就在彩印厂的外面,吴元江听说后,立即跑到他跟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愿。眼见这个小伙如此机灵,张克勤颇为动心,终于答应了吴元江的请求。
最让张大师欣慰的是,带了这么多徒弟,像吴元江这样用心刻苦的少有,每天都要上夜班,可他从没有松懈一天,下班后就赶到酒店,忙前忙后地追随在师傅的身旁,6个月的学习实践长了真本事。当时,各个酒店找张师傅要厨师的不少,老师决定把他派到云阳。
这可是件喜事,也是吴元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1988年,15岁的他,怀揣美好的梦想搭上了去云阳的江渝18号轮。从没出过远门的他无比激动,很晚了,他来到船尾,7、8个年轻人正在摆谈,得知他们是涪陵的,准备到上海去打工,听说他到云阳去,那几个年轻小伙都打破,还为他描述上海的繁荣景象,年少的他动心了.,但还是有些犹豫,此行毕竟是奉师傅之命。船至云阳,已是深夜,他下了船后一直站在趸船上,就在船再次起锚的最后时刻,他飞一般地跑上了船。待船离开了码头,他才感到心慌。自己身上仅有20多元钱,到了巫山,他露出了马脚,好说歹说,船上的人见他年龄还小,最后以打扫四等舱抵作船费,
坐了好几天的船,终于到了灯火辉煌的上海外滩。的确,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漂亮,现实却很残酷,他身上仅剩五元五角钱,而一下船,同行的几个人都有了去处,那晚,他睡在了外滩椅子上。一连转了三天,都没有找到工作,他又冷又饿,第四天,他才在浦东新区上南路一个重庆人开的蛾眉镇酒楼当起了洗碗工。虽然只有250元一月,三个人挤在一个楼梯间睡,但却让他有了一丝依靠。
吴元江最大的长处就是勤快嘴甜,三个月后,他就帮大厨做冷菜,做出的菜很是叫卖,这让老板格外惊喜,每个月都在给他涨工资,第6个月时,厨师长不打招呼就走了,老板让他临时顶替,没有想到,他做得像模像样,顾客反响很好,老板一下就给了他800元工资。
不久,他就被上海本地人开的东方明珠塔酒店聘请,担当总厨,工资一下就是2000元,这在当时的上海并不算高,可与老家比,就是高薪了。
自从换了厨师长后,食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在这里,吴元江大开眼界,结识了许多名人,尤其是认识了上海烹饪界的权威人士卢耀华。吴元江谦逊朴实,时常向前辈请教,长时间接触后,这位高师颇为器重这位年轻人,许多大的场面,卢耀华都会带上他。这对吴元江无疑是难得的机会。经卢耀华的举荐,他又来到了四星级酒店———新雅大酒店任总厨。
1990年,在卢耀华的推荐下,吴元江代表上海餐饮界,到北京参加全国烹饪大赛。
令业界震惊的是,在全国300多名选手中,吴元江脱颖而出,一下夺得热菜、点心、冷菜金银铜三个大奖,当时他才17岁。超群的技艺赢得了业界的认可,上海几大五星级酒店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年薪高达8万元。
2、高薪入赘一私营企业,在长达8年的打工生涯中,虽然有多少委屈有几多艰辛,但这都成了吴元江人生难得的财富
一朝成名,蝶莲纷飞
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昆山,一私营老板正在四处寻找名厨,得知吴元江的才华,立即驱车赶到上海,为了夺得这个人才,他开出了一个很诱人的条件:年薪10万,并且可以在签订合同后提前支付半年的工资。
吴元江无法抵挡。很快,他与对方签订了合同,并提出先回家为父母修好房子再过来上班。
从出来之后整整四年都没有回过家,老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先付了他5万元工资。
当他再次抵达万州港,不禁感到游子的怅然,只记得第一次出门,母亲送他到高峰赶车时说:“娃儿,在外面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回来。”当车离开的那一刹那,吴元江落下了眼泪。一下船,他几乎是疾走加小跑赶回老家,还是那两间破房子,站在父母面前,全家人都哭了。
他用3万多元给父母修建了楼房,把剩的钱全给了父母,又背起行囊远行。
当他赶到昆山,来到“一醉酒店”时,心都凉了半截。仅有9个包房,其规模远不及上海的几家酒店。他犹豫了,想退却。
老板知道他的心思,告诉他:你可以走,但得先把钱退给我。转而,老板又安慰他说:“昆山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政府正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现在有许多台湾老板到这里投资,真是一天一个样,你看,世界最著名的IT企业都来了,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小伙子,跟着我,没错。”尽管十分不愿意,毕竟拿了人家的钱,吴元江半信半疑地留了下来,但他口头答应先做半年。
第四个月,“一醉酒店”就在昆山最繁华的地方,开了一个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分店。生意之好,一天的营业额就是10多万元。仅用6个月的时间,老板就收回了投资。吴元江的付出不言而喻。为了“一醉”,他没有与老板分彼此,只要有利于生意,再苦再累他都愿意。不久,老板又在繁华的地方连续开了两家火锅店,吴元江也从行政总厨荣升为副总经理。
昆山在巨变,“一醉”也在裂变。作为行政总厨和分管厨房的副总经理,吴元江功不可没。老板在看到他的企业一天一个样时,口头承诺要给吴元江百分之五的股份。
开始两年老板还在嘴上念,后来就没了下文。
人心同然。尽管从第三年开始年薪涨到了20万元,可与企业发展以及他的付出相比,吴元江还些不心甘。他也想趁着昆山发展之良机自己发展。每一次提出来,都遭到老板的极力反对。
直到第八年,“一醉”有了第8个分店,完全进入了成熟期,吴元江才正式离开。
走的那天,是他26岁生日,老板为他举办了一个隆重的生日宴会,特别为他定制了一个6层高的蛋糕,蛋糕下面放着30万元的生日礼物。当老板将蛋糕推到他的面前,他激动得话都说不出。他有太多的话想说,为了一醉,他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当然,也是这个平台,让他从一个行政总厨锻炼成为了一个善于管理懂得经营的人才。
也在那个时刻,他向老板作出了三个承诺:一,只要打工,还回“一醉”;二、自己创业,离开昆山一年;三、一年后,回昆山开店。
3、创业艰难百战多,在成功与失败的交错中千回百转。十年的艰辛创业,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主要是对自己心志的磨练
带着所有的积蓄,满载着希望,吴元江来到了同处长江三角洲的泰州市,在最繁华的地方开了一家“妙味楼火锅店”。
这是他创业的第一站。凭着多年的经验,这家火锅店自开业起生意便很火暴,短短三个月,他就收回了成本。很快开了第二家。
刚刚一年,他就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第二故乡———昆山。在“一醉”不远的地方,开了他的“妙味楼火锅”分店。可谓人熟地热,46天,他就收回了投资,这是他创业以来的一个奇迹。
紧接着又开了两个分店。
世间的事往往难以预料。2002年,吴元江在昆山开的第四个店———中餐“蜀香鸽酒店”,6个月的时间,竟把250万元的投入全部亏空。除了地段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因素是遭遇全国性的灾难———“非典”侵袭。
这么多年所有的积累一下全没了。真是难以承受。关掉门,他一气之下回到了万州。从有到无,比从无到有,还要令人难以承受。
庆幸的是,在他最痛苦最无助最失意时,家人朋友给了他温暖。与其这样悲悲切切,还不如振作起来,从头开始。一个月后,他再别三峡,来到昆山。立足原来的三个火锅店,精心经营,经过一年的奋斗,又将亏损夺了回来。
这次经历,让他决定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不要盲目投资,更不能把投资放在一条路上。经过考察,他发现昆山还没有最高档的网吧,这与全国IT生产城市极不吻合。他决定投资高档网吧。330台17寸液晶屏幕,一夜亮相,着实很有吸引力,生意很好。一年半就收回了投资。`
不久,他就将这一操作模式搬到常熟、常州、南京、太仓等多个城市,开了10多个网吧分店。每到一个地方,一般300万元的投资,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之后,他又开了几个火锅连锁店,但开中餐店,仍是他的梦想。
2005年,他又与原“一醉”副总联合投资1200万元,在江苏太仓市开了一个嘉乐大酒店。
17000平方米,堪称中餐的“航空母舰”。可是,开这样大型的酒店,按他们当时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素质,还不能达到。悲剧再次上演,一年之后,又亏得一塌糊涂。难以维持,直到关门时都没有人敢接。剩下不到500万元的设备,最后还得找一间仓库来存放。
好在他的火锅店和网吧生意不错。当年,他又在太仓市开了两个火锅分店。一次次失败,让他更加清醒,只有经过认真分析考察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才能收到理想的回报。
他把自己的事业分成了三个大类,巩固他的传统行业,且做大做精;扩大战线,把他的连锁网吧做到长江三角洲;打开新的通道,向建筑建材领域发展。
2005年,国家商务部给他发出通知,要求他更改火锅店名称,原因是别人在他之前已将“妙味楼火锅店”注了册。也在这时,让他对商标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取了一个真正涵盖自己火锅品牌意义的名字———“川惠自助火锅”,他到北京商务部登记注册回来后,对所有分店进行了更名包装,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品牌打造。
重新亮相的火锅店从味道到店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得到了食客的称道。与此同时,他注册成立了“川惠餐饮服务有限公司”,4年多来,除经营好自己投资的10多个店外,还对加盟的20多个店进行扶持打造。
令他十分欣慰的是,他与合伙人投资开办的中餐酒店成功收回了成本,并运行良好。而他在建材领域的投入,在全国好几个城市都设立了分支机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要想在发达的城市不被淘汰,吴元江感到:单个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整合资源,才更具有竞争力。
2008年,在对自己所有餐饮店进行评估后,他与另一个在昆山很有实力的老乡贾吉鑫进行合作,决定将“川惠”盘大盘强。
三峡都市报记者 蒲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