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晋商走西口,当代渝商出夔门。29岁的开县籍企业家刘华经历了《走西口》中田青几乎同样的经历。12岁独闯湖北沙市码头下苦力,13岁浪迹到福建晋江,在一家皮鞋店里干短工。17年的社会历练,使无知的少年变得成熟,让穷困潦倒的少年成了老板。
当年剧中的田青挣到票子的初衷是为了赎回田家大院,而今的刘华挣到票子的初衷却是为了给早逝的母亲垒座坟茔;当年的田青成就商贾后最终投身革命,而今的刘华事业有成后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回报家乡。
4月的福建晋江,鲜花烂漫,阳光耀人,旖旎的景色让人独醉。
这里是中国东部的一块工业沃土,宽敞的马路,鳞次栉比的厂房,这里创业冲梦的人几乎都有宏大的抱负和理想。但无情的世界金融海啸,让这座过去一日异样的城市的轻工业发展步伐放慢了。面对商家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订单锐减、报价太低。于是,部分企业的老总们正计划着一时间内的歇业或减产。
正当一些商家苦闷时,昔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县"少帅"(当地商界人对他的称呼)却站了出来。他的企业不仅订单增加,而且效益成倍递增。当许多同行业要么关停、要么给工人发生活费等待时机再来时,刘华的工厂400多名工人却通宵达旦地加班,忙得不亦乐乎,工资反倒从过去的平均每月1600元涨到了2500元以上。
让世界众多经济学家都迷茫的现实,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年轻人是在如何创造神话的。
十二岁独闯湖北沙市,常人的打工生涯对于他这个年龄,只能算是流浪。但那个年龄就开始在工地上担沙浆、搬水泥,除了内心是想填补家里的油钱盐钱外,刘华称那是一个创业者要成功黎明前的阵痛,这种阵痛一直伴随他10余年。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12岁那年,开县厚坝镇清平村12组的刘华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就要出门了。临行时,一直病魔缠身的母亲踏着初春的寒露,握着他的小手,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母子俩没有临别的豪言壮语,母亲只是一个劲的抽噎着嘱托,"娃呀,这是没得法呀,不是啷个会让你这把把(乡下人称年龄个头都小)就出门哟"。
男儿无泪,刘华强忍着泪水告诉母亲:孩儿一定要在外混出个名堂来。就因为当年的这句话,刘华在外打拼的17年间,就是母亲过世的那年回了趟老家。他至今提起,只要母亲在黄泉下有知,孩儿对她讲的还会是那句话。
坐在寒风猎猎的轮船散舱里,生平第一次出夔门的刘华,压根就不知道船儿究竟要开向何方。迷迷糊糊中,客轮抵达了终点站湖北省沙市。刘华认为这里就是他打工的起点。
由于年幼又没有文化,饿着肚皮几天行走下来,刘华在沙市找到了一份道路硬化工地上的小工活。安心出来闯的少年没有丁点儿苦恼,哪怕是白天担沙浆、扛水泥把他瘦弱的双肩压破了皮,哪怕是夜晚风雨飘摇的窝棚把他稚嫩的心灵仿佛都要压碎。至今想起那段时光,刘华称那是用金钱都无法买到的一段艰难。毕竟,那段日子烙在他心底的是,人生创业并不容易。
两个月后,刘华怀揣挣下的100多元工钱,随着在沙市打工的姨父一道,又开始了新的流浪。这一站,他们到了福建晋江,一座中国新兴的皮革基地城市。当时的刘华由于年龄太小,又没有身份证明,好长时间都没有进到工厂。此时,口嘴伶俐、腿脚麻利的他索性徒步跑遍了晋江、泉州,甚至厦门等地,他现在称那也是一种积累,对他今后在晋江立足,创业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即使漫无目的的奔波,刘华在积累中也迎来机遇,一位在晋江开鞋厂的台湾商人看中了他,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于是,很快就安排他进厂,做了一名打板工。打板是需要技术的活,刘华为了能够尽快挣到一份工钱,他在师傅指导完后,每天还要坚持至少练3个小时。长时间的站立,他的一双小腿开始红肿,但他没有吱一声,他坚信这或许是他人生遇到的最好机会,一定要珍惜。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的定位是多么的准确。
时光在流逝,刘华的人生在一点点积累中逐渐充盈、长大。25岁那年,他开始有了一定的血汗钱积累,久居人下的他眼看着晋江这座皮革轻工业城市,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他决定要出来学会自己办工厂。
最初由于资金不足,他只能找人合伙,一位湖北人和万州人找到了刘华,很快工厂办了起来。3人分工明确,刘华由于投资少,主管内勤。原本以为从此会走上康庄大道的刘华,却遭遇了预想不到的结局。一年时间下来,合伙企业崩盘,除了留给他的是相当严重的遗留问题外,更大地是对他创业路上渴求成功的心情的一种莫名撕痛。
他强压着内心的痛和愤,在无数次责问自己:咋会这样、咋会这样后,这次的失败挫折,也恰恰迎来了他事业的转机。
貌似年轻但内心成熟的刘华,在最初的一次创业中,他遭受的竟是莫名的失败。在经历了合伙失利的阵痛后,他用一种不倒的毅力重新站立了起来。他在自己年轻的企业里注入了"诚信、踏实、冲刺"的换位思维。
刘华真正独立创办"福建晋江国踏鞋业有限公司",是在迟来的2006年。经历了合伙失败的剧痛后,刘华对自己独资的企业内涵有了重新注释。那就是"诚信、踏实、冲刺"。他要用国人踏踏实实的行动,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2006年的春节前夕,与刘华一起合伙办厂的两位大股东,因为厂里还差客户货款和民工工资,眼见讨债的人在大年前陆续登门,一夜之间,两位合伙人神秘失踪。当地政府劳务部门只好找到平常跑后勤的刘华,责令在当年春节前必须解决好民工工资问题。面对数十万的民工工资未付,刘华一时间困惑了,但同样是打工出身的他深知工人们的工钱,每到年底,意味着什么。
一下子要筹措到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刘华的确难度不小。但头脑好使的他很快有了对策,第一是打折从速收回厂里的外部货款,其次是找工人们商量,寻求当地政府的担保支持。不到5天时间,刘华就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了工资拖欠问题。当时,镇里的一位领导还不断地向他竖起大拇指。
转眼就是2006年的大年初一,面对徒有四壁的厂房,刘华没有回到晋江的家中,而是在这个几乎全中国都合家团聚的日子里,他关掉了手机,独自躺在工厂的简易床上,思考着未来。
合伙人散了,还下差的外部货款和政府担保的民工工资要偿还,这工厂还得办下去。
工人都走光了,短时间又到哪里去寻求那么多的技术工人,更何况去年工厂的欠薪,或多或少在工人们的印象中留下了阴影。
更为致命的是,自己全身上下分文不名,重新启动工厂的大笔流动资金哪里来?
一想到这些要必须征服的难题,刘华此时此刻反倒特别来劲。他现在都还笑称:这就是考验、考验。刘华深信自己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他坚信这世上就没有他翻不过的坎。
有了信念的支撑,刘华再无顾虑。大年正月初五,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刘华带着他此时唯一跟在身边的表弟程勇,开始行动了。他把工厂库房里还遗存的一点底货,趁着过年的机会,拿到市场上廉价处理。两天时间下来,他终于有了1万多元的启动经费。但要把工厂办起来,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起初,刘华也曾经找过亲友,但大家都知道当时他正处在经济危难的关口上,投资办厂不是三千两千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于是,一个二个都婉言拒绝了。缺少了亲情的力量,刘华并未气馁,他又开始重新支招。这时候,站出来支持他的,依然是当地政府:联系供货商先期垫底货,工人方面先期解决生活费,工资在45天后开始发放。
刘华的"国踏鞋业",就这样盘活了。
当年的正月初八,他一下子就招进80名熟练工,在投产后的一个星期,他在全厂职工大会上,一改过去工厂的宗旨:节能、业绩、增效;他重新定位全厂员工的奋斗目标是:诚信、踏实、冲刺。
思路决定出路,貌似年轻但内心超过常人的成熟,用他的既定目标实现着他的美好未来。
一边精心料理着生意,一边又想起《走西口》的田青挣到票子的初衷是为了赎回田家大院,而他挣到票子的初衷却是为了给早逝的母亲垒座坟茔;田青成就商贾后最终投身革命,而他事业有成后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回报家乡。
刘华凭着他的坚韧,凭着他办厂的宗旨:诚信、踏实、冲刺。他把工厂的内部管理交给妻子后,自己却长期奔波在欧美市场。他称最初在联系客户时,由于人太年轻,许多客商认为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此时刘华唯一告诉他们的并非是信誓旦旦的这样那样的承诺,而是你们可以不相信刘华,但你们不能不相信"国踏"的豪言。他对自己企业的执着和自信,感染了一批批国外客户。订单,接踵而至。
有了订单,刘华并不盲目的应付,他称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对待每一位客户,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人如此,做鞋也一定如此。
正因为刘华的不断进取,他的"国踏"品牌除了批量出口外,还打开了广东等地市场,产品凭着外形的美观和内在的质地,不断在商场上柜。
更为机缘的是,刘华在与欧美等地的客户接触时,这些面向世界的客户很有见地地告诉他,针对国外市场,更多的是应该生产沙滩鞋等休闲产品,因为这类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适应性强。细细品味客户的指点,刘华分析着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大幅调整,他意识到一度风起云涌的中国沿海轻工业,将会迎来一个冬天。如何熬过这个冬天,他决定接受欧美客户的建议,迅速购回沙滩鞋磨具,在维持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全身心的投入到出口产品的生产。人有先知先明,企业自然也顺风顺水,当世界金融风暴袭来时,刘华的工厂抗住了强震,效益、业务反倒成倍增长。
在外拼打多年,刘华最痛心的是母亲在2002年,就早早过世。久久跪在母亲坟前,刘华咬着牙关:娘啊,儿挣到第一笔钱后,一定要好好给您修座坟茔。刘华称,前不久,他看了电视剧《走西口》后,剧中人物田青似乎与他有好多好多的相似。
今年4月中旬,刘华只身回到了故里,这次,他揣着新的想法回到了家乡。他告诉记者,其实轻工业在沿海地区发展已经不具备太大的优势,他通过最近一年多的西部区域性考察,他决定把企业的一部分迁回内地发展。他亲眼目睹了"安踏"最近几年的成长模式和轨迹,他深信"国踏"有朝一日也会有一片广阔的天地。迁回内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是支持家乡经济发展。
记者深信,凭着刘华的求索精神,他的"国踏"梦想,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峡都市报记者 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