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中国像一匹如释重负的骏马向全世界的经济领地冲刺。西方人对中国的变化刮目、咋舌。
近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有个地方,被国人誉为改革的代名词,发展的代名词,“东方犹太人”之地,这就是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
商人遍天下,从来都只听说白手起家的他们顺资本意志而动,满世界寻找商机。没想到在“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众多巴渝儿女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各行业的精英翘楚。
6月,记者专程飞赴温州,采访了在温创业15年,带领1000余名重庆民工脱贫致富的温州市重庆商会会长牟三青。
200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十周年。
热烈、喜庆、隆重的庆典氛围包裹着整个巴山渝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重庆市人民政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贺电:温州市重庆商会会长牟三青代表远在温州创业的20多万巴渝儿女,祝重庆直辖十周年庆典圆满成功。
牟三青、这个现年42岁的三峡汉子,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
(一)过早辍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贫穷似阴霾一样笼罩着万州区白羊镇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本分,母亲勤奋,勤勤恳恳一年下来家人依旧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老大背老二,老二拖老三,老三带老幺。牟三青就这样度过了童年的艰难岁月。
家里的贫困超过了外人的想象,全家六口人蜷缩在两间摇摇欲坠的土房里艰难度日。别人家讨媳妇总是喜气洋洋,换到他们家,却要为如何把一张新床摆进家里狭小的空间而发愁。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作为家中4兄弟的老幺,14岁的牟三青初中一年级后便早早辍学,步兄长后尘,出去打工挣钱求生路,造房讨媳妇。当时,不少人都替他感到惋惜。小学6年,牟三青的成绩总是排名班上第一,还代表白羊镇赴万州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老师与同学的眼中,他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
在湖北宜昌,牟三青开始在建筑行业当小工,不怕苦累,只要能求得温饱。建筑工人苦,当小工更苦,牟三青在苦中长大,眼里没有苦字。通过长期劳动锻炼,几年时间下来他就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眉清目秀的小伙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牟三青从宜昌到利川、恩施、万州,进进出出,去去来来,但是贫穷似影子般紧紧相随。1992年春天,为了改善家庭的困境,卖掉结婚时惟一值钱的家当录音机,又找人借了100元钱后,牟三青和妻子抛下刚刚8个月大的女儿,再次踏上漫漫的打工之路。
(二)当上老板
初到温州,夫妻俩剩下不到三十元钱。为了最基本的生存,牟三青进了一家铸钢厂当了一名普通的杂工。妻子一时难以找到工作,两人就凭着微薄的250元工资艰难度日。
在厂里,有技术的工人最吃香,一个电焊工的收入可达600元之多。在白天上班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至次日凌晨5点,牟三青就悄悄找到电焊师傅,不要一分钱顶替他进行电焊操作。2个月后,牟三青就熟练掌握了电焊技术,去另一厂里当了一名拿“高工资”的电焊工。牟三青,就此完成了自己创业路上的第一次跨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的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牟三青顺势干起了自己最擅长的手艺———建筑。搅和砂浆比别人快,砌砖比别人多,搞粉刷比别人强。抽筋放线样样在行的他很快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开始了自己承包工程,自己当老板。
新世纪、新千年、新曙光,牟三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搞建筑当老板,队伍像滚雪球迅速壮大,很快在温州建起了一支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工人的建筑队伍。活越来越多,事越做越大,信誉、口碑影响力越来越宽。
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温州市家具城是重点工程,台湾老板为了尽早投入使用,将工期压缩为6个月。面对这一苛刻的要求,其他人望而却步。牟三青却率领手下的精兵强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并赢得了业主三十万元的奖励。
作为鸿源建筑劳务公司的董事长,如今在温州,牟三青已树立起自己响当当的品牌,麾下拥有上千工人与上百管理骨干,先后承建了温州市文化用品市场与温州大学城等重点形象工程,并将工地发展到武汉、山西、上海等地。
从最底层的打工仔成为富甲一方的建筑大鳄,牟三青坦言诚实守信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最大本钱。在建筑业有一个通行的潜规则,即一方向另一方结款时,总是会习惯性地抹掉一些零头。牟三青却从不让对方吃亏,每次都主动将全部账款结给对方。市场经济的大潮云谲波诡,原材料等价格起伏不定,昨天看来赚钱的生意一觉醒来就有亏本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只要是自己答应了的,哪怕只是口头承诺而没有最终签订书面合同,牟三青也会严格兑现自己的承诺。
(三)组建商会
2007年6月15日,在温州繁华主干道奔流不息的车流中,20余辆小车组成的车队显得格外醒目,打头一辆小车敞开天窗,飘出一面火红的旗帜———温州市重庆商会,第一次对外正式亮出自己的大旗。
记者适逢其会,亲身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车队由在温州创业的重庆人组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观考察各会员在温州的企业,以促进商会内部成员的了解与交流。
当车队行进到温州江滨路时,4栋高32层、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高楼巍然耸立,这是牟三青承建的项目之一。据了解,像这样规模的工程,牟三青在温州同时开建的有7个之多。
此次赴温州采访缘于万州区政府官员的竭力推荐:今年4月,国务院三峡办和重庆市政府在温联合举办“三峡库区对口支援项目推介会”。重庆组建招商推介组专程赶赴温州,欲利用这一良好平台,寻求当地有实力的企业来渝投资兴业。出席会议期间,在与当地有关方面的交流洽谈中,竟发现在温州创业、务工的重庆籍人员达到了20万人左右。而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以万州人牟三青为首的在温创业人员正在积极筹建温州市重庆商会,以更好地联动温州与重庆,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与交流。
面对这一意外之喜,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万州区副区长丁坤林予以高度重视,特地会见了牟三青等在温创业人员代表,并把他们介绍给温州当地相关部门,帮助衔接有关情况,表示全力支持温州市重庆商会的组建。两位父母官表示,在温创业的重庆人以身诠释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为重庆与温州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商会是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谈及筹建商会的目的,牟三青坦言,随着三峡移民、对口支援等输出形式,来温州务工、经商、创业的重庆人迅速增长,广泛分布于五金、餐饮、广告、服装、皮革、电器、阀门、眼镜、制鞋、打火机、礼品等行业。据初步统计,具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有200余家。规模经营的有50余家。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碰到许多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
商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在温州发展创业的重庆同乡提供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为重庆与温州两地政府搭建交流的桥梁,为家乡在招商引资、人才流动、技术提升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在温州打工的重庆籍民工兄弟维权。
自己曾经也是最底层的打工仔,牟三青因此对民工兄弟怀有极深的感情。他表示,在温州的广大重庆籍务工人员经常出现伤残得不到赔偿、工资被拖欠等情况。今后,商会将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经济救助。出面与相关部门交涉,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反哺家乡
自己富了不忘家乡,为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导致的民工就业困难,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近年来,牟三青多次专程回万州招收最贫困的家庭成员到温州务工,仅白羊镇他就解决了500多名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每人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绝大部分人都回家修建新房,有的还成为身家百万的老板,开起了私家车。
对曾经失足的青年,牟三青也没有对他们另眼相看。劳务公司组建后,牟三青对失足过的青年讲:如果愿意就来公司做事。只要好好干,不再做违法的事,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谁也不会看不起你们。在牟三青的带动下,这批人现在都走上了正轨,有的还成为业务骨干。
目前,牟三青旗下已发展十几个分公司。
牟三青计划在已解决1000多名重庆民工就业的基础上,今明两年再增加解决石龙、双石、白羊、太安农村闲置人员就业1000人,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