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三峡走出的木匠,在珠江边的码头搬运货物时,心中就有一番打拼出自己事业天地的梦想,面对南国林立的工厂,他决定凭着自己肩挑背扛挣来的第一笔钱,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
努力、汗水、泪水终于使他创办成功广州市第一家全出口全木家具厂,同时也造就了他作为民工中最先富起来的佼佼者。就在他本该坐享其成的时候,不安分的秉性,又促使他投入到灯饰行业,开创新的天地。
人物档案
陈云,40岁,重庆云阳县白龙乡人,1991年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他先后在广州市的一些家具厂做过技术工、组长、主管。1997年伊始,自行在南国创业,凭一身“散打”搞过小包工,开办家具厂、灯具厂。现为广东省中山市雅得灯饰公司总经理。
与陈云相识,是个偶然,就在一年前三峡都市报推出“三峡之子”采访活动后,记者再次飞赴南国时,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家名叫“鱼米之乡”的农庄。一位先前已经接受采访的三峡之子蒋大宏,邀约了一大批老乡聚在一起,面庞黝黑,身体强健的陈云就在那一刻走进记者的视野,举杯畅饮之间,伴随乡情、友情的不断升温,陈云乐于加入到三峡之子的行列。真正对他的采访,却是在8天内从中山到万州、再从万州到中山的来来去去中,不断交往中,才将一位三峡之子最初、最原始、最根本的创业故事挖掘出来。
厂房前,集装箱车正排队向盐田海港发货,德国客户正陆续抵达中山市找他订货。但百忙中的陈云却回到了故里,因为他从记者的交谈中,了解到家乡已是投资兴业的天堂,亲情、乡情、友情,促使他要回乡看看。
5月30日,南航的飞机降落万州时,山城早已是华灯璀璨。
记者带着陈云一行走出机场,万州工业园区招商局的李局长已早早等候在出口处,没有多余的客套,乡情促使大伙在第二天一大早,便开始了解万州,注意万州。直到记者成稿时,陈云还特地打来电话,他已经安排好最近的行程,7月上旬,他将带着德国友人一道,到万州考察投资兴业,是因为他已是三峡之子,他认为三峡之子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出一分力。
那一次的匆匆回乡,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半夜驱车回家看望母亲。因为时间安排很急,一脸的匆忙和疲惫,额头上还沁着汗珠,或许,那一刻,已经双目失明的母亲在黑暗中也会感动。毕竟,在陈云的心里,母亲是最伟大的,想当初他告别家乡在外闯荡时,没有文化,也不善言谈的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祝福,就只有眼泪。70多岁的母亲依稀记得,儿子在16岁时开始学木匠,但每天帮东家帮西家干活,自己连挣够买套过年衣服的钱都难。19岁那年,儿子到湖北打工,起先进砖瓦厂,但那年湖北江陵县遭水灾,砖瓦厂没活干,陈云只好去帮人做长工。一年下来,好不容易挣足回家的车船费。想到儿子当初创业的苦难,母亲的眼睛哭肿了,哭瞎了。好在母亲是位坚强的女性,她不遗余力的四处给儿子借来路费,让他南下广东,才终于成就了陈云今天的事业。
高龄的父母在故乡,全仰仗乡邻们的照顾,车抵老家时,尽管夜已很深,但他还是叩开了一家家邻居的门,问声安康,道声祝福,乡邻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一股脑儿记在心上,为了带领一方乡亲致富,近几年来,他招收了一大批老乡在自己的工厂打工,还不断的鼓励老乡们开分厂给他供货。回家的第二天一大早,陈云又要匆匆赶回中山,许多老乡赶来送他,谢谢年轻人心中时时都想着乡亲,还给大家送礼品,还有张家的娃、李家的娃,哪个到了中山不麻烦他。其实,在陈云心里,自己是个走南闯北的人,给乡亲们一份小心意,一点小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没想到乡邻们的反哺居然是那般厚实而诚挚。
那天告别乡亲,陈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就算人是钢铁铸成的,那份亲情、那份乡情、那份友情,也会将心融化。
尽管南国是年轻人成就事业的天堂,但一个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人缘后盾的年轻人要想从普通的搬运工人成长为影响一方的老板,付出的艰辛只有亲身体验,方能感受。
2007年6月,炎热的南国迎来了绵绵雨季,记者陪同陈云从三峡再次抵达中山时,正赶上珠三角的一场暴雨。从白云机场赶往中山东升镇的路上,陈云又在电话中开始忙碌了。用他的话说,几天不呆在工厂,心情比车窗外的暴雨还急切。他认为每一位创业者都应该会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南国,一个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人缘后盾的年轻人,凭的就是苦干实干。
尽管陈云在事业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他认为自己不过是大三峡刚刚驶出的一叶扁舟。在陈云身边采访的几天时间里,从万州到广州,从广州到中山,他总爱深入到当地的一些工厂,摸厂情,做了解,从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一次从广东中山赶赴东莞的路上,记者的一个小盹,已有五家工厂与他取得业务联系。当晚,为了业务,他去了两趟茶楼、赴了两次饭局。夜已很深,他才与记者一道,驱车赶回中山。车上,他没有精力再听音乐,而是与记者畅谈起在外创业的艰辛。他称:许多人在听闻别人如何如何赚钱时,或许有一种羡慕,但唯有深入其中,才能真的体会到老家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挣钱犹如针挑土。他介绍,在南国这片土地上,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商场高手,自己作为一个三峡出来的农家娃,要想在南国商海立足,除了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外,他没有别的优势。
刚谈到吃苦,他的手机铃声又响了,灯都古镇的几个朋友打来电话,一批来自德国的客户正等在国贸大酒店,有好几款新样式的灯饰要等他到达后,才敢接单。陈云告诉记者,从搬运工到家具厂老板,再到做灯,他靠的就是胆识和勇气,朋友们也相信他的选择,于是,当地的许多人都叫他“大哥”。大哥当然要有大哥的气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身家过千万的老板,本该坐享其成的时候,不安分的秉性促使他不断的创业。无论是家具厂还是灯饰厂,十年来,陈云自豪的称,自己从未赚过国人的一分钱,他所生产的产品全部出口,在欧洲占领了较大的市场。
在中山采访的几天时间里,陈云留给记者印象中最深的一个字就是“忙”。在记者临别中山时,恰恰赶上他40岁生日,百忙中的他终于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靠在办公室的经理椅上,陈云又来了精神,他随手翻出自己的工作手记,这是他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他称只有掌握了自己,才可能掌握其他。或许,这就是他新创办的雅得灯饰公司产值逐年递增的秘诀吧。
一边不断的打拼事业,一边不断的融合乡情、友情。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和一帮朋友一道,回到三峡打拼出另一片天地回报家乡父老。他要让自己这叶三峡游出的扁舟,重新扬帆起航。
刚过不惑之年的陈云,事业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认为事业的成功除了一股冲劲外,更多的是自立自强。倘若没有朋友的鼓励和信任,倘若自己也选择放弃,那么今天的他或许仍然徘徊在创业的十字路口。如今,在创业路上一帆风顺的他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有老乡经常给他打电话,经常聚在一起,因为奋斗在各个行业的老乡相互间毫无保留的互通有无,不但会激发自己的创业激情和斗志,而且还会寻找到许多商机。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陈云40岁生日的当天,就有来自中山、佛山、深圳的好多老乡聚在一起,在祝福声中,更多交汇的是乡情、友情。席间,陈云还不断的向创业成功的老乡们讲述前几天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不断的鼓励身边的朋友,回到三峡投资兴业。因为在他的心里,时刻记着母亲的那句话:娃呀,你的根在三峡哟,不管走多远,不管多有钱,都不要忘了乡亲,还有这片养育你的土地。母亲的愿望,就像他创业路上的航标灯。已经富有的陈云,直到现在都没有在外地买房,就连自己的儿子准备当兵,都选择在重庆。当天陈云的生日晚会上,来自德国的施密茨先生匆匆赶来,特地用生疏的汉语给他演唱《把根留住》。演唱完毕,两人热情相拥,陈云还不断的邀请施密茨到三峡走走,到三峡投资。生性耿直的陈云在晚会上拍着自己的胸脯称:三峡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会用大山一样的坦诚和质朴去对待朋友,对待人生。他还称人过不惑,想得更多的就是家,只有把自己创业的激情和成功的经验带回家乡去,才足以回报家乡父老。
日前,他还不断的致电记者,询问家乡的一些情况,大到重庆成为“新特区”后家乡父老的反响,小到连日降雨给家乡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利。虽然如今的陈云已经完全融入到南国的商海,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尽管自己没多少文化,但有勇无谋绝对不行。他在商海不断的运用自己的智慧的同时,还特地用高薪招揽了一大批智囊人员。他的公司不但有市场部,还有企划部,发展部等。在他的创业理念中,始终有一个原则就是两人智慧胜一人。这也是他不断融入商海,并且游刃有余的一个原因。与陈云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在商海这个处处充满急流险滩的地方,他以诚信的人格,赢得了众多客户与朋友的信赖和推崇。
陈云现在正着眼于拓展欧美和中亚地区的市场,他在不断的派出代表进行市场推广和占领的同时,他把主要的目光聚集到了三峡,他称回乡投资兴业,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叶三峡的扁舟,是该扬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