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邓中量:“诚信”为商天地宽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7-05-29 08:29:55

  上世纪70年代初,邓中量出生在云阳县龙角镇木甫村一个叫"蹬蹬窝"的地方。刚出生时,父亲给他取名为"邓中亮",寓意他能成为"蹬蹬窝"中一个希望的亮点。长大后,他认为应该增加自己人生的分量,将"亮"改为"量"。而今,从小酷爱美术的他,似乎顺理成章成为了工艺制品界的佼佼者,其创办的广东省中山市通利工艺制品厂,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他不但"亮"了那个"蹬蹬窝",还"亮"了广东中山大涌镇,"亮"到了欧美市场。

 

 2007年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记者从万州五桥机场出发,前往广东,踏上寻访"三峡之子"的旅程。

 "非常抱歉!近段时间事情实在太多,我只能到中山市来接你。"电话那头,传来急促而充满歉意的声音。傍晚6时许,飞机降落广州白云机场,搭乘空港快线到达中山市,时钟已过晚上8点。稍等片刻,一辆别克君威试探性地停在记者面前,一个年轻人探出头来,开始打电话,是他了———本文主人公邓中量。到大涌镇的途中,他接连跟记者道歉:"刚才一直在开会,让你久等了"。

 此时,因为三峡的缘故,"陌生"与"熟悉"划上了等号。

 他从小具有美术天赋,曾考取一所美术学校,可他却毅然选择了放弃,立志经商

 上世纪80年代初,邓中量便是学校的名人。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时常手拿画笔,描绘着色彩斑斓的世界,学校的黑板报几乎都是他的杰作。父亲非常支持儿子的爱好,在一个鸡蛋才值几分钱一个的年代,邓中量画画所需的棒纸一买就是100张。

 父亲的教育非常严格,即使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也不会因此而特别宠爱。"直到现在我还怕他。"邓中量很坦率,"父亲是个商人,从小父亲就以商人的姿态训导我,教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他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受父亲的熏陶,从那时起,思维活跃的他自己也觉得是块做生意的料。

 对于美术,他极具天赋,小小年纪还懂得了油画的欣赏与绘画,中学毕业时,他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水墨、水彩、素描等实画技巧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并顺利地考入一所美术学校,可他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放弃。

 1989年,邓中量高中毕业,他决定到商海一搏。第一站,他选择了天津。1989年9月的一天,伴随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他满怀希望地出门了,经过10多天的车颠船簸,到达天津市,面对渺不可知的未来,一片茫然。此时,他才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远。其间,他也到过一个养虾场,可一直生活在内地的他根本适应不了虾场那浓浓的腥味,经过一天的劳累,他选择了离开。随后,回到云阳老家。

 呆在家里的日子,对邓中量来说简直是如坐针毡。但他始终坚信一定有一片天空属于自己!1989年11月23日,迎着初冬的一轮朝阳,他从云阳张飞庙码头乘船而下,再次踏上寻梦的征程,站在船舷边,回望着故土,不禁思绪翻腾:"下次回家,我绝不会再背着空空的行囊!"

  
 做任何行业,敬业精神都是第一位的,认真负责地去做一件事,是成功的前提

 改革开放后的南国是一片"热土",邓中量也来寻梦了。初到珠三角,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他成为中山市坦洲镇一工艺品厂的颜色工。从小握画笔的手,有了重拾画笔的感觉。

 当时,由于厂里条件的限制,他们曾经6个打工仔挤睡在一张只有1.2米宽的床上。邓中量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要翻一下身,还得喊"预备--起!"

 尽管日子艰苦,邓中量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但部分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深深地刺痛他的心。至今,那一幕还深深地印在脑海:工厂规定是早上8点上班,由于实行的是计件工资,早到的工人们都希望能提早到车间开始工作,可工厂的保安将本地工人放进去后,却将外地工人挡在门外,一位重庆籍工友上前与保安理论竟被砖头砸伤。工友们愤愤不平,找到厂长理论,按厂规,这位保安够开除的资格,可最后保安赔了30元医药费了事。这件事给了邓中量很深的触动,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三峡人争口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一位来自澳门,在厂里负责产品设计的郑师傅,发现出自邓中量之手的产品很有层次感,更形象逼真,询问得知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便对邓中量说:"你给我画一幅画怎样?"

 邓中量明白,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来了。在宿舍里,邓中量用心地完成了郑师傅的肖像画,郑师傅一看,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己,心里暗自高兴:厂里正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类管理人才,眼前这个年轻人令他非常满意。

 邓中量当上了"品管",专门负责产品质量的检测。当时,厂里有30多个来自湖南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掌握着过硬的产品制作技术,邓中量便将更多的时间融入到他们之中,虚心讨教,认真学习,眼灵手巧的他很快掌握了产品制作的核心技术。

 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高难度产品设计和生产人员。老板找到了邓中量:"你有没有信心出来搞新产品批量生产?" 此时的他胸有成竹地接过担子,从厂里挑选了12名工人,利用一切时间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批量生产很快取得成功,美国客人很满意,并买走了试产的500只新产品。

 邓中量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跃为厂里高层管理人员,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还不包括奖金。由于新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很受欢迎,前来厂里参观、洽谈业务的欧洲客人也越来越多。

  
 想去做的事,尽力去做,不要计较结果如何,那么一生的时光将是快乐的

 1994年春天,不甘于平庸的邓中量,决定自己出去闯世界。

 "不行!公司每月给你上调工资1000元,请你留下来。"当老板收到邓中量的辞职报告后,第二天一大早,还没来得及放下手中公文包的老板便把他叫到办公室。"今后我们还可以合作。"他平静地回答。

 老板见他去意已定,便提出要求:"在你走之前,必须给厂里培养出一名可以替代你的接班人,并完成目前厂里这一批订单产品。"邓中量明白,要完成这批产品,至少得需要两个多月时间,但为人诚恳的他答应了。

 诚信,成为他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石。

 1994年7月2日,邓中量离开了他为之辛勤付出近五年的那家工艺品厂。当记者惊诧于为何他总是能清楚地说出具体的日子时,他爽朗一笑:这些日子都是我的人生转折点啊,刻骨铭心,怎会忘呢?

 怀揣只有5000元积蓄的邓中量,从工厂出来后,和同乡一起来到中山大涌镇。他们租下近600平方米的厂房,买来锤子、钉子、板子,自己动手,一锤一锤地定制车间隔墙,一不小心铁锤落到手指上,钻心地疼。手起泡了,手起茧了,手出血了……累了,就地睡下,醒了,又继续。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车间被他们用汗水硬给"洗"了出来。广东省中山通利工艺品厂正式成立。

 刚开始,工厂招了80多名工人,其中有来自三峡的老乡和以前的工友,尤其是那些宁肯放弃以前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到如此艰苦环境里来帮助他的工友们,令他非常感动,正是这种感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直到现在,他仍感恩着那些风雨同舟的伙伴们。

 但由于当时产品的相对低档和单一,给工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此时,原来工厂的老板找到了邓中量,提出合作要求,并主动借给他30万元流动资金。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按照客户要求的货期、技术指标,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有序发展。

 诚信,成为他攫取第一桶金的法宝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邓中量觉得厂子需要升级。1997年5月,他同合伙人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租用1万余平米的标准化厂房,招收工人1500余人,开始投产。没想到生产第一张22万美金的订单,却因客户一句"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而全部报废。

 那一年,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加之股东之间出现分歧和选择客源的失误,成了他损失最惨痛的一年!"我经常半夜醒来发现他还坐在旁边抽着烟……"邓中量的妻子阿兰至今还心疼。

 1998年4月25日,他毅然将投资几百万的资产折价30万卖给其中一位股东后,还带走200万元的债务回到大涌镇。"这个世界有我存在,就有我一口饭吃!"面对自愿跟着他走的400多名员工,邓中量哽咽了。

 1998年5月1日,60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在装修的同时投入生产。刚开始的3个月,即使一分工资都没发,工人们也毫无怨言,对他说:"现在你也是困难时期,帮你共同度过难关是应该的,我们就信你这个人!"几十个原材料供应商也自愿将货先拉过来以保证他生产所需,供应商们说:"我们认准了你这支'潜力股'!"1998年底,邓中量不但还清了200万元的债务,还有几十万元的盈余。

 诚信,成为他东山再起的最大资本。

 他说,想去做的事情,就用心、尽力地去做,不要太计较结果,那么一生的时光将是快乐的。现在,通利工艺品厂的分厂开到了广州市,对目前事业的顺利发展,邓中量很欣慰。今年,他又投资100多万元增加了一个新项目。他说,当事业有一定基础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赚钱是件较容易的事情,如何合理地支配每一分钱才是一门学问。

 他没有忘记小时候妈妈的嘱托:"当你有出息时,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1995年,得知家乡开始修建通往龙角镇的公路时,他毅然捐款近万元。十多年前,村民们半夜两点排队打水的情景他也还清楚地记得,改善家乡水资源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在大涌镇住有20多户人家的兆康园别墅小区,只有他和老乡两家是三峡人。2002年春节,当他一家人搬进建设期用了整整3年时间的别墅时,邓中量不得不接待了自发前来恭贺的朋友们。那一次,他喝醉了,他说,那是他平生第一次醉。

 昨天属于过去,最重要的始终是明天。而今,邓中量在做好国外市场的同时,又把眼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他说,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三峡都市报记者 秦 俭 文/图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