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段克勤:泛游南国不寻常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7-03-22 15:57:35

  十月的深圳,天高云淡。

 一辆豪华的丰田面包车疾驰在深南大道上,车内正播放着刘欢的《人生第一次》,驾车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宽宽的脸庞,浓密的胡须,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他叫段克勤,云阳县鱼泉镇人,就是这位40出头的男子,8年前怀揣50元钱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创业。8年间,他用智慧和汗水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如今,他不再是寄人篱下跑业务、拿订单的打工者,而是在珠江三角洲颇有实力和名气的“双珠实业公司”的董事长。他所生产的各类文具和办公用笔不仅销遍全国乃至欧美地区,而且他还在民工难寻的珠三角打造出了几条专业的“街道生产线”,专门为他生产文具配件。

 段克勤现今已有他值得骄傲的一面,那就是初到南方时他这个在当地人眼中的“白佬”,现在变成了数百名当地人的老板。但骄傲的背后,始终忘不掉的仍是人生那段最初的苦难。

 在中国的文具行业,段克勤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块牌子。但40多岁的汉子,倒转30多个年头,却是地地道道的苦出身。

 云阳县鱼泉镇,一直以来就是渝东地区有名的煤炭基地。6岁时,段克勤还没有上小学,就开始帮着父亲起早贪黑的搬运煤炭。父亲当时是镇上出了名的板板车夫,一大车煤撂在车上,父亲有时起步都艰难,段克勤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决定帮父亲一把,尽管那时候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替父亲分多少忧,反倒引来不少人对这两个贫穷父子的白眼。但他早早的懂事,却给父亲平添了太多的力气。看着车后每天脏得像花猫的儿子,父亲疲倦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别样的喜悦。看着父亲的笑脸,段克勤却在心中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做番事业,给父亲减减压、长长脸。

 16岁那年,段克勤初中没毕业,怀揣母亲借来的100元钱,打着铺盖卷乘上了前往云阳县城的公共汽车,他要进城到县食品公司作一名屠夫。临出门时,母亲攥着他的手:“大娃儿呀,你若还想继续读书的话,妈还是借钱拉扯你。”但段克勤却一扭头,称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嘴里这么说,心里却有着几分酸楚。想着母亲为了哺育他和几个弟弟妹妹成长,数九寒天都要下河去帮人家洗衣裳,骄阳似火,都要背好几十公斤煤炭到几十公里外的煤码头时,段克勤实在无法容忍父母再如此艰辛,他坚信好男儿志在四方。

 食品公司当屠夫的活,在那个年代委实让段克勤填饱了肚子,但对于一个10多岁的孩子来说,却并不轻松。不管肩上担子有多重,段克勤每天总是铆足了劲干活,每个月下来,他总是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父母,送弟弟妹妹上学。渐渐的,段克勤熟悉了这份工作,正当他成家立业满以为这辈子凭着这份工作衣食无忧时,但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却把他又一次推到了另谋生路的十字路口。他下岗了,衣食饭碗得重新考虑。

 初到深圳,找不到工作的他只有睡水泥地板,学跑业务赚不到钱只好每天买两袋方便面充饥。一个大男人成天为找一个夜里憩息的地方东家问问、西家探探,当地人都叫他“白佬”(穷光蛋)。

 用段克勤自己的话说,到南方打天下,自己赶上的已是末班车。1998年,当他怀揣350元钱赶到深圳时,身上只剩下50元钱。最初他想投奔一些老乡进工厂,但到了深圳后才发现,忙碌的人群,涌动的车流,根本没有地方一下子接纳他。无奈之下,他只好提着破行李包自己找工作。第一天晚上,他住上了10元钱的地下招待所,但第二天他还没找到工作后,再也不敢花钱去住招待所了,深夜来临时,他只好敲敲东家的门、探探西家的路,他满以为能像老家那样,找人家借借歇。一阵忙碌下来,他不但没借到歇,反而还被一些当地人骂作“白佬”。无奈之下,他只好找到一些水泥地板,就地作床铺。如今他还感叹:幸好是夏天,南方的夜晚是那么的凉爽宜人。就地解决了住,吃上也不敢马虎,毕竟兜里钱有限,他在白天奔波找工作后,夜里就买来两包方便面,那是他当时一天的伙食。

 连续一个星期的奔波,段克勤终于在一家台湾人办的笔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条件是没有低薪,工资靠业务提成。望着同公司的一些业务员跑得津津乐道,段克勤两天业务跑下来,就开始支持不住了,他已是身无分文,因为饥饿,时常额头还冒出豆大的汗珠。老板见这位中年人总是气喘吁吁的到公司,然后又出门,就细心的询问他,是不是病了。这是到南方10多天后,段克勤听到的第一声关心问候的话,30多岁的汉子,止不住热泪盈眶。当老板了解到实情后,当即预付给他500元提成,他才终于渡过了食宿难关。

 解决了吃住,段克勤跑业务更积极了,福田的一家房产开发商见他既执着又踏实,当即就给了他一张近10万元的礼品订单。按照比例,段克勤有3万多元的提成。南方的打工创业,第一步他成功了。

  
 如同大多数在南方成就事业的三峡人一样,段克勤在不断的推销笔,生产加工笔,淘得了第一桶金的过程中,寻求到了发展的空间,并决意另起门户,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段克勤接触到了来自台湾、甚至欧美地区的一些“笔王”,在同他们的交往中,他发现笔虽小,但市场空间却十分大。就是这个“偶然”,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

 当时的文具行业,尤其是做笔,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崛起,如果再要掺和进去,竞争势必十分激烈。但段克勤还是坚持认为,前人的发展优势必然会成为后来者竞争的起点。做笔的发展空间大,这是一个半机械、半手工的活,而且童叟无欺,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后,性价比十分高。他看中了深圳是个做笔的好地方。

 “疾风知劲草”。最初的日子,作为门外汉的段克勤,带着几名工人给人家的笔厂打零工。几个月后,他就学会了做笔的技术,开始自己发展。段克勤眼巧手也巧,凭着一股冲劲,他生产的第一批笔,就“杀”进了当时深圳市的高交会,并且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从此,他开始了既当厂老板,又当销售员的双重角色。虽然产品进了全国的许多大商场,但自己手工作坊拿出的东西与其他都市品牌一比较,始终相形见绌,无论是笔的外观,或是性价比上,都还得大力提高。靠作坊生产打“游击”难以在文具领域站稳脚跟,段克勤在不断生产的同时,不断地摸索新的出路。

 做好一支笔,首先得塑造自己的品牌。要出品牌,首先得有自己的口岸。2001年,段克勤投资100余万元,在深圳最繁华的地区福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给自己生产的产品冠名为“双珠”。他不但强化自己工厂工人的技术,而且还将自己厂里的一些活发到附近的布吉等一些镇上的街道生产。渐渐地,就连先前曾经骂过他“白佬”的一些当地人都在家里给他打工。

 当时深圳文具市场上早有多种品牌鼎立。段克勤还寻思着要如何塑造好自己的品牌,才能做一名文具界的强者。他一边高薪诚聘文具界的精英加盟,一边还把目光从深圳放眼世界,他很快就与欧美的一些文具公司取得联系,并开始给他们贴牌做高档笔,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

 很快,他的双珠品牌打进了国际市场。

 牌子做响了,企业玩大了,但出生在三峡贫苦人家的段克勤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根,他在回乡投资创业的同时,还不断警醒着自己,要做好品牌,首先得做好人。

 无论是在福田,或是在布吉,跟着段克勤,不用采访,总会有太多的人介绍他的创业故事。因为他与这些人走得太近太近。采访中,看见他只要进入工厂,准会与技工一起交流技术;出了厂门,他会跟工人们一起打篮球,下象棋。他麾下的工人们则这样告诉记者,老板待他们亲如兄弟。段克勤告诉记者,再大的企业,离不开工人的创造。认着这个理,段克勤从他的老家带出了一大批当年曾经与他一道赤着脚上学的同龄人,经过培训,让他们进入自己的工厂。

 在段克勤的内心深处,藏得最深“酿”得最浓的,仍然是故乡情结,三峡情结。他一直认为那里是他建设万丈高楼的“地基”。2003年,他得知家乡的许多农民养猪后一下不好脱手,他便投资在云阳产猪较多的江口镇建设冷冻库,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卖猪难。

 采访期间,段克勤除了谈到自己的事业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拜托记者在库区考察一些家境困难的学龄儿童,有机会时,回到三峡,给予他们适当的资助。

 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今在珠江三角洲,三峡之子遍及各地,他们相互之间的时常交流与来往,段克勤称他是最主动的驾驶员,无论是在古镇,或者是在惠州,他和老乡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乡情、亲情、友情酿得更浓更醇。

  

    三峡都市报记者 杨 斌 文/图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