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的谭建强回乡之后就开始做点小买卖,然而,在那个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年代,他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搭"。直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出台,他才如一条蛟龙自由奔腾在万里长江。
在长江任何一个水码头,提起谭建强的名字都耳熟能详。这不仅缘于他的17艘"河牛"号在长江穿行,更在于他诚信执着的人格魅力。
10多年的跋山涉水,他见证了这条"黄金水道"的兴衰荣辱。正如他说: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而最终比拼的是舵手的驾驭能力。
不过,让他真正能在百里峡江自由奔腾驰骋万里,还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大凡成功人士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世界名人李嘉诚是这样,沧海一粟的谭建强亦是如此。
深秋时节,记者在宜昌拨通谭建强的电话时,他正在造船厂与技术员商榷他的新"河牛"号货船。据了解,他的这艘新船承载量将达到7000吨级。
可曾知道,他第一次下水时还是与别人合伙买下的云阳航运公司的一个旧货船。14年的光景,已让他事业蒸蒸日上。
回首走过的路,其实,是那样荆棘丛生。
1975年,高中毕业的谭建强回到老家云阳故陵乡,没有心思干农活儿的他就跟着朋友到神农架去下散力。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他的这一行为被乡亲父老视为"不务正业",甚至是"投机倒把"。
遭遇几年"白眼"的他,直到中国真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来临,才让谭建强有了用武之地。
在故陵乡镇做贩运生意几年后,他寻思着向外发展,将收购的水果运到湖北沙市水码头去卖。
虽然也有让他哭笑不得的时候。一船鲜嫩的李子辗转几千里运到宜昌后成了"一锅粥",结果还得请人往河里倒。
尽管如此,他似乎越挫越勇。到底聪明机灵,且在商海中游了一程,总能踩着时代的节拍。上世界80年代大兴土木,他便瞄准了做木材生意。
而当时那80多元启动资金,还是与朋友一道,背着那个从生产队借来的5马力的柴油机漫山遍野地给农民打红苕粉,几元一天,忙乎了好几个月才积攒起来的。由于缺乏资金,他只能到故陵羊市乡老山上去进木材,一次只能进几截。而要贩运出去,必须从羊市那条小河放逐下来。起初,所进的货还不够扎一个木排,几截木材捆在一起,人还要站在上面,常常挨冻受饿一天才运到场镇集市。遇到石头阻挡,人还得下水用手去推。小河的水时涨时落变化无常。有一次,突降大雨,河水猛涨,几个浪头打来,木材被洪水冲散,人也被冲下了河,他用力向岸边游,怎么挣扎身子还是直往下沉,结果是绳子缠住了脚,好不容易才抓到了一截木材,拼尽全力才幸免于难。
干了大半年,他才有能力进上一批木材,直到后来有能力请别人站在木排上往外贩运。这种原始的方式一直持续了一年多,待他有能力到宜昌去进木材回来卖时,他已在故陵河边开了一个非常大的木材交易市场。在他的带动下,故陵场镇的许多人都跟着他来贩运木材。到此进货的不仅有云阳各乡镇的商户,连开县、奉节、万州等地的商家也到他所在的市场进货。
做木材生意,虽然让他也吃尽了苦头,还差点赔命,但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又开始热衷于水泥人造木板时,他才退出这一舞台。
贩运水果倒卖木材,在谭建强的字典里都不成其为真正的事业。生长在长江边的他一门心思想经营船运。当他把脚伸进长江,才了解这条"母亲河",也才真正开启了他无悔的人生。
就算他的木材市场发展到最鼎盛时,谭建强也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因为不少地道的农民也加入到这一行业,只不过自己比他们早接触而已。
没有更多优势的他,萌生出要干实体的念头。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经济建设得以全面发展,生长在长江边的他相信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水运的昌盛。
1992年,他与朋友一道到宜宾纳溪去打了一条沙驳,可当他们辗转数千里将船开回云阳故陵后却没有派上用场,只好将它卖了。结果还是与朋友一起在云阳航运公司买了条装载100吨级的旧驳船。
经营这条货船实乃不易。谭建强又当水手又跑货源。他跑遍了沿江所有码头,可非常节俭的他就算到了午饭时间连一碗面都舍不得,硬要把货组织好后再回到船上吃。而驾驶这条船所遭遇的险滩暗礁更是惊心动魄。
有一天晚上,货船经过荆沙航段,由于那段航道变化多端,没有注意一下撞在了暗礁上,船顿时被撞了个窟窿。江水在慢慢侵入船舱,压在低层的货已渐渐浸湿,惊魂未定的船员六神无主,机智的谭建强很快镇定下来,在他的指挥下,先用货物抵住窟窿拖延时间请求救援。是他的沉着冷静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就是这条普通的货船,让他真正了解了长江,熟悉了航运。
1994年,他打造了在长江上最大的"河牛号"货船,其装载量达到700吨。
这被业界称之为首开先河。之后不久,他又打造出1800吨级的"河牛6号"货轮。货运从宜宾直达浙江安徽上海。到2000年时,他又打造了两艘2500吨级和3200吨级的大容量货船,在业内堪称罕见。这除了说明长江航运业的兴旺外,完全显示出谭建强的果敢与气魄。
每一艘"河牛号"的出笼,都倾注了他的心力。在打造第一艘"河牛号"货船时,设计员硬要按他计算的尺寸建造,已在长江航运上摸爬滚打数年的谭建强大胆要求加长加高3米。结果,就是这一坚持,让这条船每年比同类船多赢利15万元。
其实,让他真正自由翱翔在长江还是在三峡工程二期蓄水之后。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长江航运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新禧之年,一种安全省钱的新型船———滚装船应运而生。谭建强义不容辞成了这一行业的领军人物。
他迅速将自己的4条货船改装成了滚装船。第二年,他就新打了两条能载34辆车的新滚装。之后几年,他又连续打造了6艘滚装船。最大一艘能载60辆车的标准滚装船。
而今,长江航运上的滚装货船已呈现饱和状态,即便如此,谭建强的17艘"河牛号"都能正常运转。"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他跑云南到宜宾奔上海赴浙江。西部丰厚的矿产要运往中部东部,还有什么比水运更便宜。尽管目前市场行情暂时不利,但他坚信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一定会守住阵地,迎来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更大机遇。
面对目前长江运力大于运量的现状,经过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之后,他竟大胆作出今后三年再建造9艘7000吨级货船的远大规划。他要真正成为长江航运的排头兵。
多年的奔波使谭建强真正领悟到没有国家的繁荣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在为长江航运事业倾心尽力时,也对自己的追求有了全新的注释。
在水上漂流的时间越久,谭建强对长江的依恋越深。是长江滋养了他,他也更加珍惜这条"黄金水道"。去年,为保护母亲河支援库区绿化建设,他义务捐赠了数万元。
而对于生养他的家乡云阳,更怀有无限感激之情。除了为家乡建设捐助资金外,他所在的"河牛号"系列船大多聘用的家乡航运公司失业员工。
走到今天,谭建强感触颇多。只记得1976年他在神农架做小本生意,他把山里的物资弄出场镇去卖,又把一些日用品运到山里卖给农民,这本是件方便别人又利于自己的好事。但由于国家政策不允许,当地部门多次找他麻烦,还遭人歧视。说实在的,他压根都没有想到能有今天的一切。虽然自己每年为国家缴纳了不少税收,但没有国家的兴旺哪有他事业的辉煌。
切肤之感,让他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在他的周围,有许多朋友都在劝他,"行了,别再这么拼命了。"可谭建强却一刻也没有停息。
他已不再是为个人的吃饭穿衣而奔波,400多名职工的生存希望与自己紧紧连在了一起。他认为只有创造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当他那一船船煤炭运往发电厂带给千家万户光明使无数台机器飞速运转,谭建强的心中便会升腾起无限的自豪,也更增强了他对事业的无限追求。
经营这么大的企业,要真正成为行业的先行者,谭建强一刻也不敢懈怠。他购买了许多长江航运和企业经营的书,尤其是中国商学院出版的《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报告》,让他颇受启迪。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条用铜铸的牛,自小放过牛的谭建强对这一牲口怀有无限崇敬之情,他认为牛的一生就是奉献,没有索取。他已把这一精神融入进自己的血液中。
三峡都市报记者 蒲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