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冉隆燧一生奇志在“飞天”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6-10-12 08:46:27

 “嫦娥奔月”再也不是美丽的神话。“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航令神州大地沸腾,全球华人都为之动容。国人不能忘记,在荣耀的背后,凝聚的不仅仅是两名航天员的果敢与毅力,更凝结着无数默默无闻从事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渝东万州天子城下的冉隆燧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深邃的太空,给他幼小的心灵播下多少神秘与憧憬;蔚蓝的宇宙,寄托着他科学报国的宏愿与梦想。

 1937年,正逢"七七事变"。就在那个日本铁蹄踏开中国大门的年代,冉隆燧出生在万县天子城下一普通家庭。这令冉隆燧一出生就要面对接下来的8年抗战。

  虽然年纪幼小,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肆意侵略和百般凌辱,在冉隆燧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暗暗发誓:绝不能让中国就这样被侵略者任意欺辱和宰割。

 可年幼的冉隆燧却不知从何下手才能振兴中华。

 万县,是当时中国最早开放的沿江内陆城市之一。这里曾有沿江最大的石油库,设有国民党的中央银行,还有四川驻军的总司令部。而它的地理位置则更为重要。重庆四面环山,而万县则正好是它的一个进出口要冲,只要堵住了这道关口,就等于护住了整个重庆。所以当时西方列强在万县设有教会,办有学校。由于教育的发达,内地许多有识之士都慕名而至。

 很快,冉隆燧入学了,从老师的口中,他初步弄清了什么是科技强国,什么是工业救国。他记得一位老师曾经满怀激情地告诉大家:"我们中国人受了很多的气,就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和经济落后造成的。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就靠你们这一代人了!"

 冉隆燧是个有心人,他一直将老师的这句话铭记在心。当时的重庆是全中国的大后方,到处都是大型工厂、发电厂、兵工厂,这对冉隆燧也很有影响。他觉得,要强国,就要兴工业。那时的冉隆燧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研制出一种现代化的武器,把胆敢欺负中国的列强们赶出国门。

 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随着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冉隆燧在家乡念完小学、中学,1956年从万一中高中毕业。在高考选志愿时,有的老师建议他考清华大学建筑专业,但最终学校选送他报考国防专业院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冉隆燧面对记者的采访发出感叹:"由此可见,我的航天科技人生是母校万一中决定的"。

 1960年,冉隆燧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保密科研,先后担任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以及"长征三号"的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冉隆燧,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山战将",从三十多年前的"长征一号"到三十多年后的"神舟六号",每一枚运载火箭都留下了他的深深印记;冉隆燧,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从六十年代初的刚刚起步到二十一世纪的飞天之梦,每一段历程他都铭记在心。

 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技术几乎为零。冉隆燧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实现强国梦想,天天抱着多种外文科研书籍"啃",自己研究技术要领,然后反复做实验。时过境迁,他早已忘记了在实验中遭遇过多少次失败。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实验时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可冉隆燧和同事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不能让外国人小瞧咱们!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经历多少次攻关的失败,闯过多少个未知的险情,终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1年发射升空了!在成功发射的那一刹那,冉隆燧对着长空大喊一声:"我们成功了!"随即他的脸庞挂满了热泪,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

 因为他深知,它的成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亿万国人的尊严!

 “刀山”敢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火海”敢闯,戈壁沙漠写春秋。

 当冉隆燧走出校园的时候,国防部的用人制度十分严格。被分配进去的人,都要进行工作能力考评,不合格就会被残酷地淘汰。单位分给冉隆燧的课题,是让他研究出一种新的办法来控制火箭。冉隆燧看过资料后,很快提出一套自己的方案。当他拿出研制出来的模型时,老师都叫好,大家想不到冉隆燧这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居然圆满完成了任务。就这样,冉隆燧立下了平生第一个三等功,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得到了重用。

 1961年底,原万县县委、县政府给冉隆燧的母亲送来大红喜报,让他的家人激动不已。

 由于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刚刚成立,技术基础很薄弱,冉隆燧等人只好自己设计研究,其中的艰苦不言而喻。

 其中最大的困难还是资料缺乏。当时外国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资料很少。偶尔得到一些资料,他们要逐字逐句地琢磨,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有时候需要一个部件或仪器,只在资料或国外杂志上看到过照片,然而这远远不够。大家只好想尽一切办法去分析,去推理,经过反复计算以得出最佳实施方案。

 生活是艰苦的。大家经常要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做试验,六七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工作和休息。加班加点是常事,更多的时候要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工作。

 就在中国非载人航天已经取得四次巨大的胜利时,冉隆燧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让航天员坐上火箭,实现载人航天梦。这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载人航天和非载人航天有着本质的区别。非载人火箭的制造和发射相对说来容易一些,而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最高峰和"金字塔"。

 可冉隆燧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我要做,我能做好!"

 他作为我国第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时期的重要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高轨道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高轨道重型卫星和一箭多星)等国家重点型号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多个型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与测试发控系统设计报告,公开发表过20多篇学术论文,著有60多万字的个人专著《运载火箭测试发控工程学》(已评为部级优秀教材)。荣立航天部和部队一、二、三等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其他等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他从1995年起从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载人办公室任研究员,在"载人火箭控制系统冗余设计"、"发射场电磁兼容、供电与接地工程方法"、"应急救生与人工控制"、"软件工程化"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发表了多篇论文,指导了有关系统的设计,成为总工程师的得力助手。1999年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他获得"载人航天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200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获"载人航天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突出贡献奖"。载人航天完成后,经清华大学聘请,为硕士、博士生讲课,现已69岁的冉隆燧对他从事的这份事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他在火箭系统研究领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他现在担任载人航天专家组组长,生命不息,躬耕不止。

 面对军功章,他言"荣誉永远属于大家";忠孝难两全,三峡游子袒露愧疚情。

 "我在工作中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肯定离不开亲人、同事的支持,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10月6日,冉隆燧向记者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比冉隆燧小一岁的妻子黄国玉与他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她最理解丈夫,并支持丈夫完成前所未有的事业。家里一切事务全由妻子承担。

 说到自己的母亲时,冉隆燧倍感内疚,"忠孝难两全啊!"冉隆燧的泪水顿时从眼角滑落。

 那是1977年,母亲肝癌晚期已至病危,他匆匆赶回老家的第二天,单位来电报催他速回单位给国家领导人汇报工作。生命垂危的母亲最理解儿子的心思。她紧握着冉隆燧的手说:"儿啊,你去吧,我有你弟弟照顾就行了,你不能耽误国家的大事啊!"

 冉隆燧刚赶回单位,就接到了母亲在万州去世的噩耗。

 冉老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所有那些默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着、贡献着的英雄都公布于众。"有好多幕后英雄,宣传得太少了。"冉老很是惋惜地说,并再三叮嘱,这些人功不可没,一定不要忘记他们。

 冉隆燧对家乡特别有感情,他说自己能够有今天,是家乡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今年10月3日,冉隆燧将军特地赶到万州参加母校万州一中的百年校庆,拟定10月8日回京。临别万州前夕,他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在三峡都市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侯长栩以及万州一中校长杨寿龄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见证三峡文化街"和"三峡名人馆"。

 10月7日下午1时30分,冉隆燧来到"见证三峡文化街",当展厅内的巨幅三峡画卷进入他的视野时,他连声说感到很震撼、很受感动和鼓舞,因为自己是一名三峡人。冉隆燧说:"通过参观史料和实物,使自己有机会同长江三峡再次进行亲密的接触。这些精美的文物拉近了我们与三峡文明的距离,使大家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用智慧和才干创造出的历史奇迹是如此地伟大。"

 当他得知三峡都市报社抢救了三峡地区大量珍贵文物,并策划了"见证三峡"等大型采访活动,拿出有限的办公区域打造了"见证三峡文化街"、"三峡名人馆"时,他连声称赞三峡都市报人有眼光,很了不起!高兴之余,还为"见证三峡文化街"挥毫泼墨,留下"见证三峡"篆书一幅。随后来到“三峡名人馆”参观时,突然发现他本人的照片和有关专著陈列在馆内,他心情特别激动,连声道谢:"谢谢你们了,谢谢你们了!感谢你们还记得远在他乡的我!"

 10月7日下午2时30分,冉隆燧接过三峡都市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侯长栩赠送的新近出版的《三峡之子》一书时,感激的话语脱口而出:"我希望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三峡之子',争取有更多的时间回到家乡万州与父老乡亲共叙友情,共话未来。"

 从"三峡名人馆"出来,冉老仍一步三回首……

    三峡都市报记者 李自安 文/图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