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李大剑:心中只有彩虹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6-09-30 08:33:24

  从小裁缝到云南百集龙集团董事长,从打工仔到中国西部石材第一人。19岁就从丰都来到昆明的李大剑,纵横商界20余载,如今已成为"十大公益滇商"的他,不仅深深挚爱滋养他的云南厚土,更不忘生养他的故乡。目前他已为父老乡亲捐赠了两所希望小学,并积极参与到家乡人民的建设之中。

 那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原来都不是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存在着的,只要和日常生活相连,那里就长满了悲情、彷徨、绝望和坚定相互交错的故事,散发出生活深处活着的味道,是生活本身的呼吸和光芒。

 占地250亩的中国西部石材城,犹如一座气势磅礴的石材宫殿,在这里我见到了"造城"者--云南百集龙集团董事长李大剑。能与这位充满智慧的成功人士相识,实乃有幸。时至今日,仍被他身上所特有的精气神感染着。解读他的故事,不觉心潮澎湃。

愈挫愈勇 主宰命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毕业的李大剑,在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旁说:"儿啊,不是你读不得书,原本也想供你多上点学,可家里实在太穷,你又是老大,还是早点学门手艺帮帮家里……"

 成绩优秀的李大剑本想考大学,没料到父亲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十分伤心的他几天都没有睡好,思前想后,他最终遂了父亲的意愿,去学了门裁缝手艺。

 聪明的他很快成为场镇上最年轻的裁缝,手艺还挺不错,一天有30多元的收入。在当时,他的收入比一个正式工人的工资还要高,可他总觉得当一个裁缝没有多大出息,甚至还不及一个售货员光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不满足感时常撞击着他的心灵。

 19岁生日那天,他斗胆当着全家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跟着朋友到云南去创业。

 虽然父亲很不情愿,但是最后还是允许了。

 1986年6月,满怀憧憬的李大剑怀揣200元钱离开了家。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还在重庆火车站就被小偷光顾了一番,刚下火车,再次被劫。仅剩下20元钱的李大剑又没有找到朋友,只好先在火车站候车室落脚。

 这当头一棒让他始料未及。身在异乡的他被无限的孤独感笼罩着。徘徊在风景如画的昆明街头,他根本无暇顾及,只想找些零活做等把路费凑足后便打道回府。

 没有文凭也没有其它技艺的他,只能靠出卖苦力为生。拉车、挖下水道,样样都干,可一天最多也只能挣3元钱。直到那年11月,他才攒足了路费。他仍然不甘心,一直捱到春节前才回家。

 回到家里,他十分矛盾。虽然干老本行已是驾轻就熟,衣食无忧,但没有多大前途;到外面去创业尽管一片茫然,甚至荆棘丛生,但机会更多。不服输的他想与自己的命运赌一把,于是他又回到了昆明。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不同,其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再次踏上昆明的李大剑,多了一份坚忍与自信。经朋友举荐,他进了一家卷帘门厂当电焊工。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从普通工人干到班组长后又升为了车间主任。

 面对激烈的竞争,李大剑有一种切肤之痛:知识贫乏。于是他到昆明大学夜大学习公共关系和企业管理。随着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不断融合,不久,他被昆明最大的一家集装饰和门窗制造为一体的企业所聘用。在这个人才济济的企业,他不在乎钱多钱少,更看重学知识长本事,已在搞管理的他仍挤出时间深钻业务技术。

 就在这时,企业一件突发事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天,他所在企业的一台主机出了故障,单位所有技术权威都没办法修理,老板准备重新买一台,可李大剑在仔细查看后认为只是出了一点小毛病,他愿意想办法解决难题。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后,他终于拿出更为科学的图纸,可老板却不以为然甚至连看都不愿多看一眼……

 极度的不信任和对他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于满怀希望的李大剑无疑是霜打落叶。

 面对无情的打击,他很气愤,但并不绝望,他相信自己多年的积淀。

 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一老板在看到他的图纸后要求他组装一台。李大剑将自己积攒的1万多元全部用在了购买机器配件上,日夜奋战,大功告成。经专家测试,新组装的机器远比市场同类机器要先进得多。最终,这位老板以2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机器。李大剑也因此出了名,先后有4家工厂订购。在卖出3台后,一老板却违约不要了。眼看着自己把打了7年工所积攒的资金全压在了这台机器上,他有一种莫名的惆怅。

 与其让别人主宰命运,不如主动出击。

 1993年,李大剑终于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他在昆明开了一家卷帘门厂,由于使用了新技术,产品很快打入市场,赢得顾客的青睐。善于捕捉市场信息的他,随后又率先在云南生产电动卷帘门并迅速垄断了这一市场。

 很快,李大剑为自己构筑了一条打造企业巨龙的通途。

顺势而变 书写奇迹

 在创业的道路上,李大剑越来越感悟到做生意资本不是最主要的,知识的积累才最重要。因此不管他有多忙碌,都要挤出时间参加各种企业培训。2005年,他还参加了清华大学国际总裁班的培训,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同年9月被美国北弗吉尼亚大学高级工商管理(MBA)研究生班录取。他博览了国际国内不少经济类书籍,还翻阅大量通史政治。在书海里,他不仅吮吸了经营之道,还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这么多年,他投资学习的经费不下几十万元,而知识所带给他的财富更是无穷无尽。

 1996年,是他人生中的又一转折点。已从单一的门窗工程发展到彩钢工程的他,还在向其它领域进军。跟他一起干的伙伴眼看着他的事业庞大起来,高兴之余不免有些酸楚:"企业再大也是李大剑的,自己终究也是一个打工仔。"

 人心同然,李大剑不也是因为不满足于打工而走到了现在。对于员工的所思所想,他非常理解。怎么办,是放走他们,还是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李大剑陷入沉思。他无法忘却与之风雨兼程患难与共的战友,正是这些中流砥柱让他的事业得以发展。

 "我一个人富不算富,能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况且企业要发展,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顺应时势变化而自觉进行自我改造创造奇迹,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内涵及其形态。在他为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而苦恼时,又是书海让他豁然开朗。股份制改革这一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让他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企业中。他要让员工们分享他的成果,他要让员工们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这一大胆的举措,在《公司法》刚刚颁布3年的中国,在并不发达的云南,实在需要很大的智慧和魄力。

 这次改革,他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之结伴而来的,是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企业的利润在成倍增长。

 随着企业的壮大,他的视野也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敏捷。在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云南,他瞄准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经过缜密思考,打造了云南最大的石材城,有着极强驾驭全局能力和敏锐前瞻性战略视角的他,现又在着手打造一个占地500亩的“东盟国际家居建材博览中心”。

 就在企业驶上快车道的当口。2003年,他又作出更大的决定:成立云南百集龙实业集团。集团由12个经济实体组成,拥有资产10多亿元,职工1500多人,各类专职管理人员200多名,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建材物流、金属门窗、钢结构工程等众多领域。2006年,李大剑又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这又让多少人羡慕不已。有的竟当着他的面说:"你运气真好。"

 可曾知道,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睿智的李大剑,又把目光瞄准了新农村建设,在了解云南曲靖市罗平县盛产油菜,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致使每年丰产的油菜卖不出好价钱。他与当地政府接洽之后,投入巨资,准备在那里建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油菜产业基地,帮助罗平人民早日踏上致富的道路。

爱心使然 回报桑梓

 毋庸置疑,是书海陶冶了李大剑,是知识成就了李大剑。

 成长的历程,让他倍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他先后以集团或个人的名义对云南西山区马街中心学校、大渔小学、积善小学等学校捐助。

 2003年,回到丰都县武平镇,目睹曾就读的小学已经垮掉了,场镇上的学生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上学。李大剑主动与县委县政府联系,恳切表示愿为家乡的孩子修一所小学。很快,他就把30万元打给了丰都,在百集龙小学开学典礼上,李大剑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那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睛,百感交集。他发自肺腑地说:"乡亲们,其实,一个人,贵为天子,未必是贵;但是,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关键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怎样对人对事。金钱是财富,今天可能涨了,明天却少了,一夜之间减少一半。只要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才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走。如果我的这一行为能为你们搭建一个实现人生梦想的平台,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06年,李大剑又捐赠30万元在家乡秀山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他对教育的情有独钟,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情意,已深深感染了他的员工。"今后每年将为家乡建一所希望小学"的美好心愿已载入百集龙集团公司的远景规划中。

 作为一个准备上市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李大剑可谓名利双收。他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变革的时代,他非常感激让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故乡--云南,是纯朴善良的云南人民滋养了他。4年前,当他到石材城所在区考察,看见那么多家庭生活窘迫,难过之余决定在最贫困的4个村对年满60岁的老人每年补贴200元。虽然这只是杯水车薪,可对于还没有跨过温饱线的老人来说是莫大的慰藉。

 眷恋着自己家乡的李大剑呼吁在滇的渝商回家投资。2003年,他带5000万资金回石柱投资建设辣椒生产基地。在万州即将召开的"两会"上,他又将为家乡父老献上一份厚礼。

    三峡都市报记者 蒲小琳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