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幸乾富:幸福在自己手中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6-08-08 09:24:31

    小学时,他一天只吃两顿饭。读初中时,因为没钱住宿舍,每天晚上就扛一块凉板在教室里睡觉。几经奋斗,他成了北京大型空调设备安装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他所创办的国科永基工程安装公司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被国家科技部相中,从而参与到国家节能计划这一宏大的工程中……

    公司的名称前冠以"国科"两个字,这对一个公司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意味着该公司的科技实力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被国家科技部纳入"火炬计划" 与"星火计划"中。几经打拼,万州人幸乾富已经成为北京大型空调设备安装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一手创办的国科永基(北京)工程安装公司如今正参与到国家节能计划这一宏大的工程中……

 "别叫我幸总,同事们都叫我幸工。"从北京林业大学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如今正在北京大学进修MBA的幸乾富身上既有商人的精明,又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儒雅。

 "幸福在自己手中,努力把握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机会。" 2006年7月,现年41岁的幸乾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阐述自己的奋斗历程。

 没钱交住宿费,他每天晚上就扛一块凉板在教室里睡觉。第二天上课前,他再把凉板收起来。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林业大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万州新田镇盐井乡,每天上学前,一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少年总是清晨6点就起床,然后把自家的羊赶到山坡上。再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跋涉10多里的崎岖山路,赶到村小读书。下午放学后,他再把羊儿从山坡上牵回家,就着昏暗的煤油灯读书至深夜。

 这个放羊的少年,就是年方8岁的幸乾富。那一年,幸乾富的母亲因病去世,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盐井乡当时是新田乃至整个万州最贫困的地方之一,幸乾富的家直到1989年才通上电灯。对于童年的回忆,留给幸乾富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

 "家里的口粮只够全家人吃8个月。"把烂白薯磨成面、再加上高粱与野菜熬成汤就成了幸乾富一家青黄不接时节的食物。就是这样的食物,读小学的幸乾富有时每天也只能吃两顿。

 "我读了两个初中,如果不是康新刚老师,我可能现在还在家里务农。"谈及自己成长路上的恩人,幸乾富充满感激。

 1981年,幸乾富第一个初中毕业时年仅16岁。但由于乡村学校等教育条件所限,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如果不继续读书,就只能回家务农。康新刚是当时村里的代课老师,了解到幸乾富的情况后,就主动找到幸家,建议幸乾富到城里去读第2个初中,把基础打扎实。为了让幸乾富能到原万县市初一中读书,康老师还主动把幸乾富的户口由当时的万县新田迁移到万县市陈家坝自己爱人那里。

 每两个星期就回家背60斤粮食,换来的粮票由同学的家长帮忙到学校附近果汁厂的食堂里换饭票,幸乾富就这样开始了在初一中的求学生涯。从家到学校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和1个多小时船,单程60余华里。老师还特许,幸乾富与另一个同学在教室里住宿。于是每天晚上,将凉板放在教室里睡觉。白天将凉板和被褥放在老师家里。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读第2个初中是幸乾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拐点。幸乾富说,在这里由于老师的启迪,我才真正找到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平均分数在95分以上。在初一中毕业时,幸乾富以优异的成绩上了中专的分数线。但由于报考志愿的原因,幸乾富最终没被中专录取(这里对黄家美及其他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在北京读大学4年,幸乾富说他当时最大愿望就是喝一杯5毛钱的酸奶,但最终没舍得买这样的"奢侈品"。 毕业前夕,经同学请客,他才从生平第一杯酸奶中品尝到那又酸又甜的滋味。

 没被中专录取,由于家境贫困,家里最开始坚决不同意幸乾富继续读高中,他又面临回家务农的现实。而此时,身有残疾、靠当裁缝勉强度日的大哥却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愿意与父亲一起共同负担幸乾富上高中的学费,幸乾富方在新田中学开始高中生涯。

 幸乾富格外珍惜父亲与大哥给他的学习机会,在学校分外节约与用功。5分钱一份的回锅肉一个星期不过一两次,平时就靠从家里带来的棒子面、白薯、土豆与咸菜度日。当时两年制、三年制、复读并轨,作为一个两年制的学生并不是每人都有参加高考的机会。毕业时,90多名应届生需进行预选考试,从中选出18个成绩优秀者参加高考,幸乾富以自己的实力有幸入选。最终,幸乾富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林业大学机械专业本科录取,其他的14名应届生也考上了各类学校,新田中学也由此声名鹊起。

 大学4年,家里倾其所有每个月只能给他15元的生活费,父亲与大哥各负担一半。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幸乾富便利用暑假勤工俭学,帮中科院环境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作实验。最终,幸乾富以成绩总保持在前10名,并是学生会干部的资格获得了宝贵的留京指标。

 毕业前夕,经同学请客,幸乾富方喝上了生平第一杯酸奶。

 1989年毕业后,幸乾富被分配到长城家具公司当了一名宣传干部,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耍起了"笔杆子"。次年,公司花数百万美元从意大利、德国引进了两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家具生产线,幸乾富便主动要求下车间锻炼,从资料翻译、设备安装、调试生产,他率领的公关小组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被《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成为大学生勇于下基层的典型。

 1990年,幸乾富被北京市建材局授予"科技一等奖",1991年,他又获得了"北京市优秀知识分子"这一殊荣。

 幸乾富坦言,私人公司的寿命一般只有3年,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屹立9年不倒,并使公司成为北京大型空调设备安装领域的领头羊,关键在于技术上的领先。

 在这个有1500多人的北京最大规模的家具厂呆了3年后,幸乾富渐渐感到国有企业一些体制上的弊病禁锢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对家庭贡献太小"成为幸乾富辞职下海的理由。

 在厂里,幸乾富虽然是技术上的顶梁柱,但每月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只拿79元的工资。靠这点收入,哪怕再省吃俭用,每月也只能给家里寄回20元,这让他深感愧对父亲与大哥对自己的厚望。

 1992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幸乾富放弃了"铁饭碗",进入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起了白领,月收入由79元猛涨到300多元,在当时的北京属中上水平。一年后,幸乾富跳槽到一家私人制冷公司,从事技术与管理。1995年,幸乾富以技术与业务入股,与他人合伙开起了一家制冷股份公司,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第一次创业很快触礁,原因是体外循环。即合伙人将自己承揽的业务交给别的公司,而合伙公司的业务全凭幸乾富以一己之力支撑。

 事情暴露后,合伙人撤资,公司土崩。幸乾富就挂靠在朋友的公司下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制冷部。出于对幸乾富的信任,当初合伙公司的6个业务骨干投到他的麾下,即使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没拿1分钱工资的情况下,也没有选择离开。经过艰难打拼,1997年,幸乾富成立了北京万格空调制冷有限公司,从事中央空调的设计、安装、制冷工程。幸乾富一手打造的制冷航母由此起航。

 在公司业务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幸乾富敏锐地认识到节能时代的来临,谁掌握了节能技术,谁就能拥有中央空调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998年,幸乾富成立北京永基万格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从欧洲引进风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致力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

 所谓风源热泵、水源热泵与地源热泵技术,即从空气、水源、土壤里提取趋于无限的能量,利用这些技术,夏天可比常规空调节能20%,冬天可比锅炉节能45%,是当前最为经济、环保、安全的节能方式,可广泛用于住宅、医院、宾馆、酒店、学校、桑拿洗浴、室内游泳池等场所。

 在先后承揽了北京学院国际大厦8万平方米,贵友大厦2万平方米, 人大附中教学主楼和游泳馆2万平方米等一系列节能工程的改造与安装后,永基万格迅速从京城近千家同类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集空调配件生产、机电设备代理销售、工程安装与维保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幸乾富作为技术上的带头人,更被同事与同行亲切地称呼为幸工。

 幸乾富坦言,私人公司的寿命普遍只有3年,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屹立9年不倒,并使公司成为北京大型空调设备安装领域的领头羊,一靠领先的技术,二靠优质的服务,三靠团队的合作精神。目前,永基万格已变身为国科永基,在国家大力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幸乾富与他手下的精英团队正参与到国家节能计划这一宏大的工程中,农林牧等广阔市场的节能开拓就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三峡都市报特约记者 林成仁 □记者 周云亮 摄影报道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