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张培宗江南磨一剑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6-07-13 08:54:18

A、走出深山 带领全家闯南北

 198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留职停薪"的政策让年近半百的张培宗彻夜难眠。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在巫溪县一所重点中学执教20多年,深知"教师"这两个不平凡的字眼,懂得教育在山区的特殊重要性,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感。一边是事业的牵挂,一边是家庭的重负,家里三个儿女全靠妻子一人拉扯。比他小两岁的妻子,头上过早的染上了白发,两儿一女因家庭经济实力不够而无法进入高等学府。好在他所在的学校领导开明,动员他"留职停薪"闯一闯,试一试。

 是年初春,他举家前往郑州,利用变卖家产和向亲朋好友暂借的4万元钱,办起了一家规模不大牌子大的中餐店"山城大酒店"。在郑州的两年他经历了异地创业的艰辛,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之后不得不弃中原闯关东,北上沈阳,后又去泉城济南,凭着三峡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把"山城大酒店"的旗帜插遍东北五六个城市。

 转战南北,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和家人在闯荡中得到了觉醒,意志得到磨练。忧的是多年来无论怎样付出,总是得不到理想的回报。生意时好时差,"山城"这个大冠名在他手中怎么也"玩"不大,盘不强。严酷的现实不得不使他对过去和未来作出冷静的思考。他买来经济类专著和餐饮知识专业书籍潜心研读,从中感悟出"机遇是财富,知识是财富,人才是财富"这些新的理念,得出了"跟着别人转转不出艳阳天,常跟老路走走不出新天地"的结论。

 于是,他决定在内部重新调兵遣将:大儿张建龙留守济南,继续经营"山城大酒店";二儿张小波到成都烹饪专科学校脱产学习;自己外出考察,寻求新的创业机遇。

B、十年磨剑 "要德"品牌遍江南

    经过对若干城市和地方的反复比较,张培宗对苏州情有独钟。苏州市工人文化宫对面隶属苏州计算机研究所的店面原先开过饭店,后因效益欠佳而闭门歇业。张培宗看中了那片"宝地",果断地签订下8年租用合同。1996年10月15日,以"川丐"命名的火锅店终于在这座文化名城烧辣了第一口锅。

 初时,生意还不错。兴许是图新鲜,嫌辣、怕辣、不吃辣的苏州人也围起火锅坐了起来。但好景不常,春节一过,"川丐"门庭冷落。天气渐暖后,这里更是门可罗雀,其萧条景象令张培宗如坐针毡,连员工工资发放都困难了,好在员工们非常理解,有的员工还借出了工资作店里的流动资金。

 怎么办?莫非人杰地灵的苏州城不是我老张施展抱负的"天堂"?清淡的生意给了张培宗足够的反思空间。

 首先,他怪罪起店名来,悔恨当初不该图省事,把兄长的店号顺手拣来。

 老张的哥哥早年"下海"经商,在郑州开了家"重庆大酒店",因为魅力大,底气足,很快便暴富异乡。后来,情势急转。困境中,张培宗的兄长靠亲友拉一把于连云港重操旧业,开了家"川丐饭店",自嘲是四川要饭的叫花子,以卧薪尝胆之志,图谋东山再起。

 "我是个正正规规"的大学本科生,怎能与"川丐"为伍?!"张培宗愈想愈觉得自己是败在这块不吉利的招牌上。

 后来他又感到是"栽"在经营定位上。"川丐"炒菜、火锅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搞不好,加之研究苏州人的口味很不够,岂有不"栽"之理?

 张培宗是个善于自我解剖的人。他深挖经营不佳的"病根",还从中找出深层原因:"家族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他感悟到:这种传统的顽疾不除,事业定难成功。

 事实上,店名的好坏并不决定经营效益的好坏。"川丐"被"要德"取而代之,只是从理念上使张氏父子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转变,以至于在实践中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

 火锅发源于重庆。张培宗认为,长江两岸气候潮湿,人们生活环境大体相同,只是温文尔雅的苏州人还没有体味过麻辣烫的刺激,所以,对火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如何让江苏人、特别是习惯了清淡偏甜口味的苏州人接受火锅?张培宗率子张小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如在底料的配方上,以重庆火锅"麻、辣、烫、鲜、香"为基础,推出微辣型、中辣型和红白汤鸳鸯锅供顾客选择。苏州人食不厌精,对菜肴讲究新鲜、清淡,又喜好正宗货。所以,"要德"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除精挑、细选外,大多同正宗产地挂钩,保证了原料的质量。这些都为日后"要德"声名远播铺垫了道路。

 "商家成功先奉献,顾客花钱少了,商家就有钱可赚了"。这是张培宗在员工会上常说的一句话。他提出,“要德”的市场定位是面向工薪族,要让三口之家花上百十元就能吃得很满意。

 在苏州,率先推出"水果免费自取"等服务项目的当属"要德"火锅店。他们最初是向顾客赠送四川泡菜、赖汤圆,后来让客人自取阿里山瓜子、柑橘等。

 这些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确立,使顾客进店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尤其是"自取"二字更是"要德"有别于其它店家的"绝活"。其显露出的是大气、随和、自然和对顾客的信赖及亲近。

 一天晚上,有位顾客吃完火锅后,借着酒兴抱着一筐橘子就东摇西晃地往外走。进店不久的一女服务员见状有些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她想去找经理,正巧,站在不远处的经理也看到了这情景。经理朝服务员使了个眼色,服务员明白了意思,马上跑出去帮助那位饮酒过量的顾客把橘子装上了车。第二天,那个顾客把一筐橘子送了回来,嘴里一个劲地说:"'要德'说话真是算数的,对不起,我昨晚失礼了!"

 类似这样的事在"要德"的分店也发生过。有的处理得不够好,有一次,镇江分店一位服务员看见有个顾客拎走一大袋橘子,就赶忙追了上去,把橘子"讨"了回来。张培宗听说后很生气,他批评那个服务员说:"谁要你去追的,顾客拎不动,你帮帮忙才对呀!"

 "要德"人对待许诺一向是严肃认真的。张培宗说:"许诺要小心谨慎,办不到的事,做不好的事就不要随便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践诺,就要不折不扣地实现自己的诺言。"

 诚信待客,用心服务,品质兼优。这是"要德"的承诺,正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个承诺,使"要德"火锅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遍及"长三角",总数近百家的连锁餐饮企业。

C、满怀深情 致富不忘众乡亲

 在"要德"采访,听到的是乡音,感受到的是乡情。在全国百强县昆山的一家"要德"店,接待我们的大堂经理是巫溪上磺人。在"要德"公司,帮我们收集资料,告诉网址的是巫溪县的尖山妹子。在苏州,为我们驾车周游市区的虽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却说的是一口地地道道的"三峡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要德",他被"三峡人"同化了。

 加盟"要德"火锅,首选三峡员工。这是"要德"公司加盟条件的硬性规定。张培宗在苏州创业成功后,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把安排就业,帮助创业,帮困济贫作为反哺家乡的途径。"要德"旗下的1000多名从业人员,来自三峡库区的占70%以上。

 加盟成功,收取纯利润的10%作加盟费;加盟失败,承担25%的亏损;办不下去的,原价回购。为减少乡亲们的投资风险,帮助乡亲们创业致富,张培宗出台了这么一个"蠢"政策,10年来,他"蠢"出去了200多万元,"蠢"起来了上百名大大小小的老板。今年3月,他把从"要德"走出去的人请回"要德"相聚,一下子就坐了15桌,其中不乏身价百万、千万的富翁。

 去年6月,丧偶多年的巫溪县上磺镇的谢玉清,为求生计外出打工,路过苏州时突发疾病,张培宗和他的爱人李成秀知道消息后,赶到她的住地,及时把她送进苏州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抢救治疗,10天下来,各种费用花去了12000多元,后又安排她在"要德"总店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张培宗从创业成功后的1997年,每年都要回乡两次。与众不同的是,他回乡的时间不是元旦、春节,而是春、秋开学的前夕,及时给贫困学生送去关爱。10年来,他关爱的学生不下30人,有的进了大学,有的正在初、高中阶段发奋学习。

采访后记

    2006年6月26日,又是一个好日子,张培宗正在打造的中式"肯德基"、"七成堡"快餐品牌试验店在苏州开张营业,他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创像"要德"火锅一样响亮的中式快餐品牌。
 2006年7月10日,张培宗受三峡都市报社领导的邀请,驱车千里,昼夜兼程来到万州,共商品牌劳务培训,劳务输出大计。常言道,有志者不在年高。从64岁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张培宗的身上,我们又深深地感悟到:有志者不怕年高。

    三峡都市报记者 谭开波 谢鸿雁 文/图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