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首页 >会员风采
刘古军:三峡库区清漂王
来源:三峡都市报 | 作者:admin | 时间:2006-07-11 08:57:28

名词解释

 清漂:所谓清漂,就是对江上的漂浮物(主要是生活垃圾)进行打捞清理。

 本文介绍的清漂,专指长江三峡成库后,库区长江干流及支流水域清漂。

背景资料

 万州环卫清漂队负责清漂的长江万州段岸线长80.4公里,上起长坪乡,下至黄柏乡,其间23个洄水沱,码头17个,27条支流,岸线长155.8公里,江面面积73.53平方公里,平均每天的清漂量大概在40吨左右,最多时可达120吨/天。

第一部:刘古军其人

    刘古军何许人也?搁在4年前,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今天,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清漂,成就了被各方公认的三峡库区清漂王刘古军。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广州日报》、新浪网、大洋网、搜狐网……刘古军的名字随处可见。

 无论权威的平面媒体,还是光电传媒,抑或是新兴的网络传媒,2003年以来,清漂都是最热门的新闻。万州出了个刘古军,创造了库区清漂事业的三个之最:清漂在三峡库区起步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打捞的垃圾量最多。

 在三峡库区,刘古军三个字似乎就是清漂的代名词,这个年已不惑的峡江汉子因清漂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第二部:记者现场行

 码 头

 7月7日,星期五,天气阴沉。

 周围都在下雨,但万州没有,因此格外闷热。

 汛期已至,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下半城,早已波澜不兴的长江水泛起浑黄。岸边偶见清漂船,船头的环卫清漂工正用网兜打捞着漂浮在江面,零星的枯枝败叶。

 9:40,万州老城苎溪河口轮渡码头。

 今年重庆市新配备的那艘机械化打捞船驾驶舱栏杆边,刘古军正指挥一艘归航的清漂船驶进港区。清漂船上,刚从江上捞起的垃圾堆成小山。

 这几天,中心港区垃圾量少,只有20几吨。倒回去几年,这个时节,江上捞起的垃圾每天上百吨,环卫处的垃圾清运车排起队都拉不完。

 刘古军,人如其名———古铜色的面孔,肌肉结实的臂膀,这是清漂人共同的职业特征。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长江的风和三峡的水把这群特殊职业者锻造得比一般船员和水手更具以水为业者特征。

 以刘古军为代表的这群人,他们的职业游离于七十二行之外———三峡成库催生了这个职业———清漂,以打捞江面漂浮垃圾为职业。这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奉献。记者的采访印证了这一点。

 出 航

 10:10,机械化打捞船和指挥船"鑫洋号"双双出航。很遗憾,不是打捞漂浮物,而是驶往聚鱼沱,接受海事部门例行船检。尽管3年来拥有大小船舶16艘,清漂队员上百人的万州环卫清漂队没有出过一例安全事故,但海事部门看得紧,要求甚至比客船还高。

 驶出港区,呼呼的江风扑打在脸上,将沉闷的空气甩在身后。

 如今,大小船只航行在长江万州段,再没有发生过像2003年夏天那样垃圾塞江,频频打烂小船螺旋桨的事。来自万州区长岭生活垃圾处理场的一组准确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9月至今年4月,万州环卫清漂队清理打捞的江面漂浮物已达34489.6吨,这相当于有着50万城市人口的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3个月的生活垃圾量。

 船行江上,宽阔的长江江面很少漂浮垃圾。往来都有清漂船在作业,穿着桔红色水背心的环卫清漂工像猎隼一样盯着江上的漂浮垃圾,随时准备将其拦截。

 "水里的树疙瘩最危险,重的达两三吨,江面上只露一点儿,船只稍不留神就可能撞上。打捞的时候往往要几艘清漂船合围,拉到岸边再用垃圾清运车拖上岸。"刘古军指着岸边没来得及运走,像巨型根雕一样从上游冲下来的树疙瘩。

 午 饭

 11:40,清漂船陆续归航。

 每艘船上都堆着打捞起来的垃圾,指挥船也不例外。

 江环一号上,船员往甲板上倒洗衣粉———苎溪河里的垃圾含油重,不清洗很容易打滑,酿成安全事故。3年来,江上行走,浪里穿梭,但刘古军率领的清漂队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零纪录的好状态,此般谨慎便是法宝。

 歇下来,有些船员蹲在船头,吸着烟卷,享受着少有的一刻清闲。

 每天早晨6点,清漂船就出航,上午11点半收队。午饭后在船上小憩,下午2点又出发,6点收队。盛夏中午实在热,下午才延至3点出航。

 3人一组,1人驾船,2人清漂,清漂船行走在江上,男人们几乎没有空闲抽根烟。刘古军自言自语,"兄弟伙都是好样的,这几年,硬没发现一次江上有垃圾不打捞的情况。"中午清漂队员不按时回来吃饭倒是常事,打电话一问,准是哪儿有垃圾没捞完,刘古军说。

 清漂是个力气活,体能消耗大,浪里穿梭危险大,而且长期跟有害物质打交道,三伏天甲板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吃苦耐劳的清漂队员们又多是移民和下岗职工,清漂队为他们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午餐就在"鑫洋号"指挥船上,大搪瓷盆装的海带汤、白豆干炒回锅肉、炒洋芋丝、炒包白菜。因为有客人,才特地上和平广场买了卤菜。

 那个装海带汤的搪瓷洗脸盆勾起记者的好奇。

 "天太热,工作量又大,队员们回来后累得都不想吃饭,只想喝水。"刘古军道出了用搪瓷洗脸盆盛汤的由来。

 刘古军的弟弟刘古健、妻子都在船上,师兄熊德华以及刘古军父亲的一班徒弟也在船上,在家人和师兄弟的帮衬下,3年来,在清漂最艰难的时候,刘古军咬牙挺了过来。

第三部:艰难清漂路

 责 任

 刘古军生长在渔民世家,父亲刘传云人称"川江渔王",是长江上行船打鱼的一把好手。1981年,刘古军进入食品公司,曾任车间主任,从事了10多年的管理工作,其间还攻读了重庆大学冷冻专业。后来公司每况愈下,他被迫停职出来跑轮渡,所属鑫洋1号轮渡曾多次被评为万州区文明轮渡。

 2003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改变了刘古军的命运。

 最初政府确定长江万州段由渝东轮船公司负责清漂。由于清漂量太大,该公司稍大一些的船只打捞漂浮物又非常不方便,渝东轮船公司没搞一个月就打了退堂鼓。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大量漂浮物出现在库区。小到断枝残叶、作物秸秆、塑料泡沫,大到死猪、死牛、重达数吨的树疙瘩……

 不仅各级政府着急,长江上长大的刘古军也着急。

 刘古军在上海工作的一位同学告诉他,黄浦江就有常年的清漂队伍。一句话提醒了刘古军,他找到万州区环保局,毛遂自荐,说他愿意组建一支清漂队伍,甚至立下军令状:保证每天打捞上百吨漂浮垃圾。

 2003年6月13日,刘古军领头,以渔船为主的清漂船队出现在万州江面。当年9月15日,清漂队的主管部门移交到万州区环卫处,由刘古军承包后进行清漂。2004年1月,刘古军和万州区环卫处签订了垃圾漂浮物打捞合同,由环卫处出资雇他组织的船队,负责打捞万州境内长江及其支流上的垃圾。

 刘古军与清漂,就这样连在一起。

 使 命

 由于最初并未意识到清漂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刚开始一年的清漂经费无稳定来源。尽管万州区政府和当时的城管局倾力支持,尤其是万州区环卫处,在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挤、挪、欠,在一些地方已经停止清漂的情况下,艰难维持着万州环卫清漂队的运行,但环卫处实在拿不出钱了。清漂花费大,油料、工资等算下来,每天需2700元,刘古军咬牙自筹资金解决清漂队日常开支,最困难时环卫处欠了清漂队37万元。

 2004年上半年,环卫处连职工的环卫津贴都没发,把钱全贴在清漂上。单位上实在拿不出钱了,分管清漂的环卫处书记邱挺、水域科科长陈奔甚至提出,私人借1万块钱给刘古军。"邱书记的娃儿上大学,陈奔才结婚,他们攒的那点工资,我啷个忍心借?"一同清漂的兄弟伙们也说,再没钱也要先保证清漂船跑起来,工资可以拖一拖。有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兄弟,刘古军强撑着度过了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上半年,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尽管钱不多,但清漂队员们的工资一个月也没欠。

 再难再苦,清漂队也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清漂过程中,刘摸索出一套水上清漂管理模式,引来库区众多同行观摩学习。清漂队成立之初,他无数次在万州水域踏勘考察,绘制了清漂作战图———《万州清漂水域图》。上个月刚刚又按照156水位,重新绘制了清漂图。

 近几年,从保护长江水质、保证航运安全的高度出发,国家高度重视库区清漂,清漂资金有了保证,清漂工作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效管理阶段。接下来,还将增加清漂船,修建正规的清漂码头,库区清漂在经历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后,春天来了。

 保证清漂质量和安全,将三峡库区清漂事业高质量地延续下去,让长江水不变质,刘古军们憧憬着。

    三峡都市报记者 刘鹏儒 张龙平/文 □记者 骆勇/图

 

三峡之子联合会 www.sxzz888.com@2008-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08101573号
Email:cqwzsxzz@sina.com
Tel:023-58126080       Fax:023-58126080
秘书处地址: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128号三峡都市报社综合楼四楼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