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年,带着一家7口的期盼独闯南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甚至死亡威胁的打工旅途之后,他将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让三峡库区更多的兄弟姐妹拥有一片新的蓝天。
他凭着自己的意志、真诚与博爱,谱写了一位大山的儿子走向成功的历程。
2005年国庆,广州长洲岛。
湛蓝的海水,和煦的海风,柔软的沙滩,却无法激荡起一位手抚海边砖墙的中年男子的观光兴趣。10多年前,他曾在这里下苦力,当泥瓦匠;10多年后,他竟然站到了中国首都钓鱼台国宾馆的演讲台上,宣读他的《职业教育的市场经营》,从而跻身全国知名校长的行列。
是他,10多年后打造出中国第一家量身定做连锁加盟服饰企业———“瑟科瑟斯”;还是他,10多年后打造出西南服装教育的航母,创办的重庆万州三峡服装艺术学校,成为西南服装行业人才的摇篮;仍然是他,10多年后,为中国、尤其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摸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A 为生存 初次梦断南国
这名男子便是从巴山深处走出的廖友义。
七月,酷暑下的闷罐车里,一个年仅十五六岁的农村少年蜷缩在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就着列车上的自来水,一口一口地嚼着家乡带出的饼干。身边的玻璃瓶里,装着奶奶走亲戚时带回的一点腊肉片,虽然已经变味,但他还是舍不得一次吃掉。按既定的行程,还要省着再吃3天。想着南方可能带给他的未来,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
廖友义,一个来自重庆开县偏僻山村的少年。职高毕业后,带着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希望,踏上了南下打工的梦想之路。时间,1986年。
初次南下,几乎让他命殒异乡。谈起往事,他却用一种达观的语气,将所有的苦与痛化作一缕青烟。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话:苦难是一笔财富。
初到广州,他先干挑砖,后来去挑虾池,都是在烈日下干重活,虽然是农村少年,但瘦弱的身子压根难以承受,他决定组织民工包些小工。不久,他凭着诚恳招来一批民工,老板高兴地预支1000元给他作生活费。可好景不长,他招来的民工很快被人“挖”走,大老板眼见1000元钱泡了汤,扬言如果还不出钱就弄死他。站在烈日下的工棚外面,他欲哭无泪,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
一个身在异乡的少年,他心里除了恐惧还是恐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廖友义和同伴踏上了逃亡之路。不敢到车站赶车,就从乡下穿小路步行。一路上没命地逃跑,该丢的东西都丢了,两天后到达湛江时,就只能靠去公园的石椅上过夜了。夜晚的寒风随落叶一起扫过他的脸,饥饿和疲劳同时困扰着他们。想起白天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找工作的情景,他感到一片茫然。
3天后,他们遇到了一个海南人,把他们带到了大海边的沙滩上。蓝蓝的大海,潮湿的海风,在廖友义的眼中既新鲜,也充满了凄凉。现在有名的八昕海港,当时就只有他们在沙滩上搭起临时工棚。挑沙能够混口饭吃,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廖友义刚刚稳定下来时,在干活时一颗锈钉子扎进了他幼小的脚板心,紧接着是红肿、高烧,破伤风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10多天后活过来连医生都连称奇迹。
廖友义说,那是生存的意志挽救了他,他相信自己不会死。家里年迈的爷爷,父母和兄长在期盼着他。但住院的时光却太过凄凉,期间,他的同学用捡废铁卖的钱给他买了一瓶麦乳精,那是最让他感动的时刻。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的骨子里多了一些坚强。后来,他在全校的学生大会上讲道:“一个人或许要经历太多的苦楚与怨恨,但这都没有用。只有在困难和死亡边缘崛起的人,才会倍加珍爱这个世界。”
B 为理想 再下南国圆梦
拄着拐杖,廖友义回到老家,有时他总会呆呆地看着大山出神,看着放牛娃从他面前经过,他想起他的童年。大山中的童年,没有五彩缤纷,没有天堂般的快乐,有的是因欠口粮款给全家带来的尴尬,有的是对贫穷落后的恐惧。面对现实,他有一种不甘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渴望摆脱贫穷,他渴望出人头地。两个月后,当他挣脱拐杖的时候,家中已债台高筑。顾不得家人的劝解与反对,含着泪水,他再次踏上了南下打工的道路。
一位哲人说过:困境可以让一个人破产,也可以让一个人破纪录,关键是你的态度。廖友义选择了破纪录的这种态度。当他再次踏入广州的土地时,他年轻的内心充满了平静,一个经受过死亡威胁的人,还有什么可以阻扰他呢?他到处找工作,晚上就在车站的椅子上过夜,面对进进出出的人流,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挣钱,我要成功。
廖友义终于进了一家服装厂,他开始拼命地干活。在他的心里,只要有机会,就想能为别人多做点什么。也正是在这样不停地忘我工作中,他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3个月后的一次竞争上岗,廖友义阐述的管理经验让厂长刮目相看,他对厂内生产的服装所提出的不足,再次让厂长惊讶,厂长兴奋地说:“我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就这样,年仅17岁的廖友义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高处不胜寒,当了中干,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有限,17岁的他内心第一次出现了人才的观念。他有两个同室好友,一个懂电脑,一个懂服装,但都不善于表达,为了集二人所长,他就把他俩的经验集为自己的经验,再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钱,给他俩发奖金,这样,他的业绩不断上升,一年以后,公司再次提升他当副厂长,进入这个岗位,他才发现,如果要混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做好,自己的专业能力真的不适应了,1988年,他毅然辞去这份美差,自费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服装专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专科学习。
学成归来,自然成了抢手货,1990年,他被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独资企业捷乐园服装生产总厂聘为厂长。
一年以后,他又放弃年薪10万元的厂长职务,毅然返乡到开县,开办自己的服装公司,并同时创办三峡服装艺术学校。
一个无依无靠的农村青年,凭着意志,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辉煌路。
C 为乡亲 毅然独辟蹊径
廖友义说,打工农民的辛酸情景,常常会在他的心上引起深深的刺痛。在广州的日子里,看见在水龙头前俯身喝水的民工,他就想起自己;看见睡在街头的民工,他就想起找工作的艰辛;有时候从某个厂门路过,总会看到几个民工模样的人在门外怯生生地打探要不要工人,这个时候,廖友义就会心酸。他常常在心里问:我的农民兄弟,到底要到何处去?到底要怎么才能让你们少受一点苦?
记得他当厂长的时候,他连一个中层干部也选不出来,这样的素质,又怎么去帮他们?他曾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培训他的工人,经过培训,一些人从普通劳动力变成了技术人才。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浩浩荡荡的南下民工中,更多的人需要练就一身本领,而这大规模的人才培训,也蕴含着无数商机。这,就是廖友义放弃年薪10万元的厂长职务,毅然返乡办教育的真实心理动因。
万事开头难。1992年,社会力量办学还只在萌芽状态。当廖友义才提出办学,一位教育权威这样否定他:不知天高地厚;办学环境由此可见一斑。但廖友义已经横下一条心: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错过机会。自己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
开县临江镇,三峡服装艺术学校的牌子挂出来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尽管当时他培训一个学员仅收60元,还承诺包安置。可是没人相信民办学校成了招生的最大困难。招不起生,他就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说,说他自己的故事,分析未来的走向,可是,带给他的还是打击、打击,一连串的打击。
面对大山,有时他也怀疑过自己的思路。为什么民工们愿意去下苦力,而不愿去做一个有技术可以拿更多工资的打工者?他决定调整思路。他承诺免费学习,找到工作后再收钱,并通过了当地的法律公证。终于,他招收到了第一批40名学员。
对事业的执著,成就了廖友义的今天。3年时间,三峡服装艺术学校就为廖友义打出了一片天地,开县临江的小塘已容纳不了这条大鱼了,1995年,廖友义毅然将学校迁到发展更有利的万州。
在万州办学的10年,他由租房办学到自建学校,现在学校在万州区双河口占地数十亩,拥有校舍面积1.5万多平方米,固定投入1200多万元,可容纳学生5000人。10多年来,学校已培养服装人才30000多人,同时,廖友义还与福建泉州和万州区政府携手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服装培训基地,先后对7623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2300名三峡库区移民进行了转岗培训。广东虎门是全国最有名的服装城,在这里,从三峡服装艺术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成为设计师的就达70多人;在沿海一带,这里出去的学生自己创办的服装企业达160多家,年产值有的已达上千万元。
2003年12月,廖友义应邀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全国知名校长论坛。论坛上,他的论文《职业教育的市场经营》赢得了包括国际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领导和众多知名学者的掌声,廖友义也进入了名校长的行列,走上了钓鱼台国宾馆的领奖台。
在常人眼中,商人比较狡猾,农民更脱不了小农气息。但廖友义至今怀揣着一个农民身份证。他有农民的质朴,有商人的头脑,还有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办学10多年里,他先后为700多名学员减免培训费计45万元。还资助过数十名贫困学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身上流着农民的血,农民的汗,要用农民的质朴回报社会。
三峡都市报记者 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