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创业深圳,年长日久情系三峡。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一位从开县大山中走出的“三峡之子”,却以自己的赤子情怀诠释着对家乡的眷恋。
尽管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伞配件大王,尽管他旗下已经拥有了12家属于自己的工厂,但李善杰在与记者的几次长谈中,始终难忘的却是家乡情结。
阳春三月,深圳龙岗风光宜人。
此行,是三峡都市报"三峡之子"采访活动的南国首行,此行,我们在寻觅与徘徊中不断得到人们的推荐———采访李善杰。
尽管先前已与李善杰有电话联系,但抵达龙岗后,他却正奔波在东莞与深圳、香港之间,参加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好不容易,迎着春日暖暖的斜阳,李善杰叩开了记者下榻的宾馆房门。一米八几的个子,粗犷豪放的一句问候,很难让你在第一感觉中就相信那就是三峡人众口一辞推荐的从开县到南国创业成功的李善杰。
没有多余的语言。在龙岗新生城豪华的"重庆大酒楼",李善杰特地点了火锅,面对一大群围炉而坐的"三峡人",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家来客了,大家不论财富,只论乡情。在乡情的氛围中,李善杰匆匆忙忙地利用第二天上午半天时间,带领大伙参观了他那占地400亩的工厂群,参观了他所生产的一系列出售到台湾、香港,或是出口的产品。兴致盎然中,正当记者准备采访记录时,他却婉言谢绝了;理由是:第一忙,第二他的事业还不完全成功。
尽管第一次采访就这么擦肩而过,但"三百工程"的目的让记者不能懈怠,在记者返万后又与他10多次电话交谈后,百忙中的李善杰欣然回话:"你再飞过来吧,我在龙岗等你!"终于,5月30日,在龙岗城区刚刚落成的"丽湾大酒店",记者与李善杰再次谋面。
万州区区长吴政隆会见来万考察的李善杰(左)
每一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苦难经历,但创业的人不应该言苦,再大的苦难都是轻歌一曲
一边吃着鲍鱼,一边听着李善杰谈创业的故事,他说他17岁带着铺盖卷到新疆投奔亲戚打工,然后身无分文近乎于乞讨返回故里,其间的辛酸摆谈起来足足要三天三夜。但他同时称,作为一名创业的人,把辛酸的故事藏在心里比挂在嘴边好,让过去的辛酸和苦难就当做平常的轻歌一曲。人在愉悦中创业,或许胜算的可能性会更大。
的的确确,李善杰是位不愿认苦服输的人。他至今回忆起他的童年、少年时光仍是满脸的稚气和欢悦。他从小学到初中,文化课都是倒数,但体育成绩却是出奇的好。他的长跑、乒乓球等多项体育竞技项目,在当时的岳溪片区学生运动会上,从来没有人抢走过他的冠军宝座。他如今感觉到当时最为幸福的时刻是运动会期间可以"翻扣碗(打牙祭)",在当时那个母亲拖着4姐弟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还有什么比"翻扣碗"更美好的。李善杰初中没能毕业,实在调皮的他便放弃了学业。至今他还铭记着其间他的许多不是之处,以至于如今每次回到老家,想掏出点钱捐给母校,他都不好意思。他生怕有家长误导孩子:"你看人家李善杰,没有读多少书,现在多有出息!"
早早地被学校扫地出门,在李善杰后来的创业历程中,他才真正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因为缺少文化,在开县城里,李善杰始终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事情做。22岁那年,李善杰只好撇下新婚不久的妻子,只身前往深圳龙岗打工。在当时人群熙攘的人才市场,李善杰一米八几的个头,很快就被一家台资企业的人事部经理相中。没有多余的面试程序,李善杰就被应聘到厂里做了一名制袋工人。李善杰现在称,他是有野心的人,手袋厂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双腿、双臂都累得伸不直,那岗位不是他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当他盘算着离开时,老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小伙子,你行,我让你跑销售"。
面对老板的安排,李善杰一拍胸脯:"行,我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李善杰从此开始拎着大包小包,在龙岗的众多经销商,在珠三角的各大贸易公司往返奔波。
在"珠三角"众多的贸易公司中,外国人、国内知识分子比比皆是,李善杰自知文化底子薄,但他却凭着自己的不知疲劳不厌其烦的意志,四处登门造访。外国话听不懂,他就从自己每月1500元的工资中拿出大部分买香烟、装红包请翻译帮忙。专业性的订单弄不懂,他就认死理:人家怎样操作,自己就怎样操作。尽管在销售的过程中遭遇许多白眼,遭遇许多责备,但李善杰把这一切都看成平常事,照样哼着他的小调徒步奔走或挤"大巴"。他认准了的理就是,人要成就事业,始终会经历磨难。
创业之中要有"野心":别人能够做老板,自己何尝不能?甚至还要做得更大,还要带动身边的一群人
李善杰是位相当坦诚的汉子。他称他在手袋厂替台湾老板跑业务的过程中,他就计划着自己怎样通过这个平台上一个新台阶。他开始试探着把手袋厂接过来的订单出让给其他回报更高的厂家做,或者自己临时招聘几个人,开个小作坊加班加点地生产。如今李善杰认为那是生意场上最不道德的做法,但作为一个漂泊南国的农民的儿子,要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除此别无他法。在手袋厂干了两年多时间,李善杰便赚到了一两千万元,打工生涯淘得了"第一桶金",李善杰开始琢磨自己办厂创业了。
凭借自己打工所学,还有在业务往来中建立的关系,李善杰第一次投资办的自然是手袋厂。李善杰说自己是个"粗人",但粗中有细的他却始终坚信一条:办厂就得创自己的品牌,抓一流的质量。
不到一年时间,李善杰所办的手袋厂就打败了龙岗城区众多的手袋厂同行。就连他以前打工的台湾老板都对他耿耿于怀的说:真是后生可畏呀!
南国商机虽多,但陷阱无处不在。在商海中拼打的李善杰始终坚信光凭手袋厂就让他的事业更加辉煌是不现实的。他开始在茫茫商海中寻找新的支点。很快,他与几名台商在交流中发现,生产雨伞、沙滩伞原配件是个好项目。认准项目,说干就干,他很快就在龙岗城郊征了一片土地,建起了伞配件制品厂。为了购原料,他上成都、跑东北,为了辟销路,他远走香港和日本。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产品要通过香港、台湾走向世界,赚取更多的外汇,他的事业才叫成功。
虽然李善杰手下的10多家工厂员工超过3000多人,但李善杰却是一个喜欢忙里偷闲的人。他把自己创办的每一家工厂都交给自己聘来的能人进行管理,然后给管理人员股份,从中分红。很快,他旗下的每一家工厂都迅速盘大盘强。在常人心中,一个人能成就如此大的事业,每天都不知在怎样地操劳奔波,但李善杰却称自己始终以一种休闲的方式工作,让手下人放心干,他们比老板干得还好。采访中,李善杰自豪的称,如今他手下负责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至少有3位是"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至少就有30位。他一点也不心痛管理人员、工人从他手中拿走这么多的现金,他心中认准的是"金字塔"必须要把管理人员推上"塔顶",他这位老板才能形成厚厚的"基座"。
李善杰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商业逻辑,一口气使自己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伞配件大王"、"灯饰大王"。企业领域涉及到化工、建材、电子、家私等10多个行业门类。采访中,他欣然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所坐的藤椅就是他旗下的杰美藤椅厂的产品。通过电视人们看到的海边沙滩上用的休闲遮阳伞,有百分之七十的伞配件由他提供,在国内的雨伞市场,他提供的产品更是将近九成。
深圳的创业路既有成功也有失落。漂泊的游子始终坚信三峡才是他的"家",他决定在万州寻找事业新的支点
如今在"珠三角"一大批创业的三峡人中,李善杰绝对是大名鼎鼎。但在采访中,他却不止一次这样提起,他落后了。其中不乏观念的问题,不乏自身文化的问题。李善杰毫不隐瞒的说,他在深圳虽然打拼出了天地,但在岳溪山上,还有他的祖屋;在岳溪镇上,还有他建的一排砖房,毕竟,三峡才是他真正的家。
时光倒转8年,李善杰曾经雄心勃勃准备回万州干一番事业,当他怀揣8000万元的支票来到万州后,始终还是觉得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闭塞的交通条件,让他难以起步,最终无功而返。但李善杰想在万州创一番事业的决心却一直没有泯灭,他投资100万元加入了滚装船行业,尽管后来血本无归,但他认为那是放在家乡的一点小生意,亏了就亏了,毕竟乡情让他恨不起来、痛不起来。
李善杰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双儿女既能干又乖巧,妻子谭修美虽然出生在开县,但也是半个"万州人"。李善杰夫妇俩始终认为万州才是家的终点;每年春节,夫妇俩回老家拜祭祖坟,始终免不了在万州住上一晚。即使自己无法抽身,派出的员工返乡后,也要安排在万州住下,因为在他心中,提及万州就倍感亲切。
李善杰不会打扑克,最大的爱好就是有空闲的时候,与朋友聚聚,聊家常、谈生意。记者第二次到龙岗,李善杰夫妇特地抽出两个大半晚上、一个白天的时间来陪记者聊天。其间向记者打听得最多的依然是万州,从万州的投资环境到各种资源,从万州的区位优势到交通条件。他一直希望通过与记者的交流,在家乡寻找一个"着陆点",点亮他心中事业的又一盏启明灯。
许多次,当记者向他讲起万州如今的各方面条件、环境优势是投资发展事业的"天堂"时,李善杰竟高兴得如同孩子般一拍大腿"对!到万州去看看,或许把手中的部分事业逐步转移到万州,生存发展的空间会更大。"
说干就要干,当记者采访完向他道别时,他还一个劲地念念不忘嘱托记者:把一位游子的思乡情结带到家乡去,把一位游子关注下的深圳、万州的互动平台尽快搭建起来。
这是李善杰的心愿,同样也是记者的心愿。
三峡都市报记者 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