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三峡,以三峡人的朴实与睿智在广东中山将自己的人生精彩演绎。
18岁———正是多梦的岁月,他独闯新疆,饱尝艰辛。
23岁———他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追随淘金大潮,南下广东。
28岁———在迫近而立之际,他撑起了一片天,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和事业。
懵懂少年寻机“突围”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云阳县龙角镇大木村有一家“掉山户”,这是李建国儿时的家,要从家里下一趟山,还得走3公里的山路,地里庄稼的收成好坏,全得依仗老天爷的“脸”,要是哪一年风不调,雨不顺,就没有收成,一家人就得挨饿。
父母生下六个儿女,排行老四的李建国是独子。在他幼小的记忆里,“穷”似乎成为“理所当然”,因为在挣工分吃饭的年代,他们一家人要想填饱肚子都成奢望。尤其当三个姐姐已出嫁,两个妹妹尚小,还有父亲的老实巴交与无奈:“一个农村娃读那么多书干嘛?”在云阳龙角中学读初中的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不得不终止学业。放学后,他独自跑到离家门不远的悬崖边,眺望那遥不可及的天际,心里一片茫然。但有一个声音始终在反复追问:难道自己就注定要这样度过一生?不行!我一定要走出那层峦叠嶂的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走向哪里?他不知道。
1984年,李建国18岁。远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舅舅有信来,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到新疆去!他打定主意。春节刚过,他迫不及待地要出门,到了新疆建设兵团,舅舅打算将他培养成一名厨师,但他对此实在不感兴趣,于是他只好在部队里干勤杂工,做些培植果树、建筑小工等活儿。
新疆的冬天似乎特别漫长,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下,根本就没法干活,也几乎没什么活可干,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只有那么三四个月,其余时间几乎都只能呆在房间里。两年后,他回到老家,然后到湖北巴东县境内修公路,希望能给家里挣几个钱。在冰天雪地里溜溜滑滑拼命干了近两个月,工资却分文没有拿到。快过年了,他只好回家。于是,他把带到工地上剩余的一点儿大米兑换成5元钱,作为回家的路费。走了20多公里山路赶到巴东县船码头,花4元钱买了张到云阳的船票,包里还剩下1元钱,但他已经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不容易挨到云阳,饥肠辘辘的他到面摊煮了一斤面条,狼吞虎咽下了肚,感觉还没有吃饱,他只好跟姐夫借钱再煮了一斤面条,才算满足了自己的胃。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应当为所经受的苦难而自豪,任何苦难都能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对李建国而言,更多一份感慨。
南下广东淘金“寻梦”
1989年6月28日,李建国决定到广东试试运气。可父母坚决不同意,因为他既是家里的独苗,又是主要劳动力。而且父母也有自己的理由:“外面的钱哪有那么好找的?不如在家把泥巴刨好。”可他去意已定,偷偷从三个朋友处借回60元,作为上路的盘缠。为了能让别人允许他一同前往,他主动承担起为同行伙伴扛所有行李的任务,还鞍前马后地为同伴干各种跑腿的事,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到达广东中山,他看看包里,还剩下15元。
通过老乡的引荐,他到坦洲镇的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应聘,老板见他一脸真诚,是个能干事情的年轻人,录取了他。可当他住进工厂大宿舍的当晚,身上仅有的15元钱却悄然“溜”进了别人的腰包。由于工厂开业不久,前两个月厂里免费提供中饭,为了解决早餐和晚餐,他骑单车从坦洲到中山市,来回100余公里,买回方便面生产厂家生产线上剩余的零碎面渣,这样,花5元钱就可以吃上一个月,不久,吃得他天天流鼻血。
老实本分的山里娃,出门来只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多挣一点钱,为了能够多争取一点干活时间,原本8点上班,他与工友早上6点钟就翻墙而入,几次被保安抓住要罚款,事后,当老板知道他是为了提前上班而为后,还表扬了他。
工厂里,李建国是一名彩绘工。他知道,自己走出大山已是不易,得到这份工作更不容易,所以要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做事十分认真、用心,同一个师傅所带的小组里,只有他制作的第一批产品合格并顺利交货,主管还误认为他是一名熟练工,从此对这个从三峡走出来的年轻人刮目相看,还委托他从三峡老家介绍工人来厂,只要是李建国介绍来的人,一定能顺利进厂。由此,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信誉”,更懂得了“信誉”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这种“信誉”更成为他成就事业的保证。
李建国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主管的青睐,他很快得到升职的机会,可他更有心学到过硬的技术。当他成为车间主管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在这个厂里,他奋斗了3年。
选择离开缘于他有了自己的梦想。他说,人生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就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了。
时间有些巧,他于1989年6月28日从三峡来到广东,离开广东到浙江仍是6月28日———不过那一年是1992年,他经朋友介绍到浙江黄岩市一家国资企业搞工艺品承包,没想到该企业却因管理不善而破产。他又辗转到温州市一家台资企业应聘,这是一家还不到20人的小工艺品厂,李建国到来后从搞技术开发,到任各级管理直至高管人员的过程中,该厂规模逐渐扩大,工人不够了,李建国回到老家招聘,因为他在家乡的口碑,老家人见他回来,准会竖起大拇指:“嗯,跟李建国走没得错。”后来,该厂发展到500余人的规模。
把握方向找准目标
1994年6月28日,李建国回到广东,开始装载自己的梦想之舟。似乎一切都那么机缘巧合,他的三个人生拐点都出现在一个相同的日子。回到广东中山的李建国,与一名三峡老乡共同筹资10余万元,合伙搞工艺品厂,他仔细推敲后给厂命名为“通顺工艺品厂”,取一切通畅顺利之意。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工厂确实发展得很通顺,产品通过贸易公司源源不断地出口,直到1997年,一位澳门的朋友,他以前工厂打工时候的上司,建议合资将企业做得更大,欲构建2000余人的大工厂,于是股东增加至四人。通顺厂整体搬迁至张家边镇,没想到,才经营一年多时间,由于几个股东投资意向的分歧,公司出现意想不到的亏损,由于缺少流动资金,造成订单产品无法按期交货。他和老乡决定退出,客户也支持他们的决定。
1998年,李建国担负近100万元的债务,从张家边镇撤回到大涌镇,500余工人却自愿跟随。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必须找好厂房,装备好生产车间,开始生产并出货!
李建国迅速找到了一家废弃的制衣厂生产车间,谈好价格,进行完电源配套设施改造,按期装修完车间,工人及时开工,并保证一个星期后的按时出货。整整一个星期,他寸步不离地守在厂里。
由于跟合伙人老乡有共同的观念,相互配合默契,两年后,他们不但还清了所有债务,还取得可观效益,工厂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工厂生产的圣诞节、复活节、鬼节、耶稣基督、人物、动物、卡通、风景、文具的摆饰、吊饰、相架、相夹、钟饰、灯饰等数百类产品,主要为“迪斯尼、嘉域士”等大型跨国公司供货。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000年,随着通顺厂的迅速发展,李建国和老乡都觉得到了分开各自施展拳脚的好时机。从此,他们从合伙人变成了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
做企业就是做良心
“市场如水,企业似舟,质量是舵,人是舵手。”李建国说,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一个信誉。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我做企业,最大的秘诀就是做人、做良心。
李建国秉承“做企业就是做良心”的理念,层层工序都经过严格检验,产品的质量、包装根据客人不同的要求,采用安全包装并经过破坏测试(从1-1.2米高空落下不会破损),油漆方面,采用紫荆花、中华两种无毒环保、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的材料生产,以保证客户的满意,消费者的安全。即使漂洋过海的产品,也不能因为大西洋的温度变化使产品质量发生变化。他说,对生产的每一件产品,不但自己“OK”,发送到客户手里“OK”,更重要的是产品到消费者手里要“OK”才行。
2002年的那次质量事故,让李建国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年,由于客户较多,订单火爆,尽管有800余工人加班加点,仍担心不能按期交货而导致品质出现了问题,直接损失达70多万元,资金链差点断裂,直到2003年一位西班牙客户的出现,首期给出一张40万美金的订单,才得以渡过难关。从此以后,任何时候他都将品质放在首位,也树立起工人的品质观念。
去年,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工艺品行业经受严峻考验,让他感觉到了“这个冬天有点冷。”在不得不承担100多万元亏损的同时,他将产品品质抓得更紧,就连一向挑剔的日本客户都竖起了大拇指。他相信只要保存实力,站稳脚跟,曙光在前。
对三峡故土,李建国始终怀着一份深深的眷恋,无论离家多久,离家多远,这份情愫都恒久不变。虽然他早已住进了中山市唯一的别墅小区,但“回家”的感觉一直很强烈,他一直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峡都市报记者 秦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