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子·回访录】杨飞:亮丫山下创新业
亮丫山上树木成林葱葱郁郁,这道分水岭是万云边界,山这边是重庆万州区龙驹镇玉合村,翻过山梁,就是云阳县泥溪镇的桐林社区。
杨飞的老家在山那边,当年他娶了山这边的姑娘,现在他把企业办在了老婆的家乡。他说,我也是这边的半个儿嘛!
亮丫山下玉合村的青龙嘴,原本是一条偏僻寂静的山沟,散布着小块田地,如今面山临溪,建起了一家生产红薯粉皮的工厂。
2019年9月17日中午时分,“劈里啪啦——”,震天动地的鞭炮声在深山沟里炸响,重庆市乡下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隆重开业(简称乡下香公司),举行签约仪式,万州和云阳的3家公司与之签约。
鞭炮声足足响了十几分钟,这是深山沟里有史以来最响亮、最热闹的一回。
总经理杨飞在开业仪式上说,2018年,响应龙驹镇对返乡创业、扶贫攻坚的号召,经过深思熟虑,我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龙驹镇党委书记在讲话中说,乡下香公司正式投产,标志着我镇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并明确表示,镇党委、政府将继续尽己所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积极保驾护航。
“亮丫山”已经正式注册成为了商标,杨飞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在发出邀请参加公司开业的短信中,尽显杨飞诚恳之意:请您亲临,为我新的转折点作见证!
红薯 = 好商机
48岁的杨飞,20多年前从亮丫山“飞”出去,奔五之年又“飞”回了亮丫山。
“从老家出来在万州买房,我是第一个,现在回老家办企业的,我也是第一个。”杨飞说这话时,语气中流露小有成就的意味。为什么要返乡办厂呢?杨飞把这一举动称之为“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城市套路深,干脆回农村”,这虽然是杨飞说的一句玩笑话,但也确实是他深思熟虑后作出的人生抉择。
杨飞从经营钢结构材料转行从事建筑行业,已将近十年,搞建筑这些年,他看到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许多困难,就想到了转行从事农产品,于是他开办了乡下香公司,用他的话说,回归本位心里踏实。“乡下香嘛,乡下的东西都是香的!”对公司的这个名字,他十分满意。
这个占地10亩的红薯粉皮生产企业,年产值800万元,年产量200吨,是杨飞在多方考察慎重思考之后,回到老家投资500万元创办的实体企业。他对选定做农产品生产项目,讲出了三个理由,一是跟目前提振乡村经济振兴的政策大方向对路,二是现在人们讲究多吃绿色健康食品,三是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增加一些收入。
杨飞选择做红薯粉皮,是他看准了这是很好的商机。在巴渝农村,红薯是最普通不过的作物,家家户户多得很,除了人吃一些,再就是用来喂猪,还有更多的只能任其烂掉,因为农户们找不到更好的市场销路。红薯的营养价值高,众所周知是绝佳的健康食品,现在社会趋势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原材料极其丰富,而市场需求又很大,做红薯食品前景广阔。
杨飞对大儿子说,现在科技发展太快,我们做不了高科技,就做最低的科技,回到农村踏踏实实做原生态的食品,我们这个产品不带科技含量,不是高科技的东西,就是老老实实的农产品。大儿子跟他一起经营这个企业,大儿子主要负责企业的内部管理,他负责联系市场拓展产品销路。
目前在万州,做红薯粉皮虽然不算少,但都是作坊式的生产,还没有一家像乡下香公司这样的企业。
传统技术 → 健康食品
“红薯粉皮纯手工,天然绿色原生态”,两行完全大白话的广告语,嵌在乡下香公司生产车间正门上方的白墙上,特别引人注目。
杨飞生产红薯粉皮,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方式、结合现代设备生产的产品。“我这里生产的粉皮看上去就是弯弯扭扭的,因为完全是自然晾干,不掺入任何食品添加剂。”他介绍道,除了冷却是机械化,包装环形流水线是半自动化之外,生产环节基本上是全手工制作。
杨飞请来的技术顾问,是一个年已近七旬的老师傅,他家里开粉皮作坊已有百多年,传承了四辈人。后辈中没人愿意再学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传承者,所以他愿把全部技术传授出来。
杨飞从小喜欢吃粉皮,十年前他就知道了这位老师傅,有一次他走亲戚家,吃到口感很好的粉皮,就问哪里生产的,亲戚告诉了他。当时他就有心投资生产这种食品,只是后来因为事务缠身,没有办成这件事。
厂里的生产流水线和设备,全是按照杨飞的要求定制的。2018年,他专门到浙江温岭一家流水线机器制造厂,先后五次把工程师从浙江请到万州来,进行实地考察后设计制造流水线。还到那位老师傅的家庭作坊去考察,仔细研究手工制作红薯粉皮的技术。
今年8月企业正式投入生产。令杨飞放心的是,红薯粉原料没有问题,周围几个村都能供应。为了鼓励农户多种红薯,他买了高淀粉的红薯种苗,免费提供给农户栽种。他跟农民的合作模式是,农户出土地,公司出种苗出技术出肥料,农户进行粗加工的淀粉卖给公司。农户包种公司包收,确定了保底价,让农户吃了“定心丸”。公司已经跟200多家农户签定了协议,所以原料完全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公司常年收购红薯粉,农户负责晒干加工成半成品,公司还为农方提供流动性打粉机,
最让农户放心的是,杨飞跟他们全是现金交易,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两清不欠。
互联网 + 思维
“我现在并不想把产量做得太大,路要一步一步走好,事情要一件一件做好。”杨飞已经完全沉淀下来,以前从事的行业他已经全部退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经营这个企业。
杨飞谈出他的见解,掌握人们的消费需求,首先要注重两个观念,搞好品质和品牌,品质是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品牌是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现在人们吃东西买东西注重品牌,品牌具有无限的价值。所以,他把产量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把产品销出去,把品牌立起来。
在浙江创业多年的经历,杨飞颇有心得,学到了浙商的一些先进经营观念,做产品不怕小,但是一定要做精,比如说牙签就很普通,但是人家却能做到上市公司。
杨飞赞同马云的说法,“人穷不是穷在差钱,而是穷在思维上”。 他说:“人们都在说互联网+,+什么,我认为是+思维。现在互联网发达,但是要有创新思维,加上方式的吻合,才能把产品推广出去。”。
他想努力把实体企业做大,而且有信心:“我的产品不但要做出万州品牌效应,还要销到全国,还要销到国外,这是我的目标。”他的打算是现在只做红薯粉,今后会考虑做其他品种的粉类产品。
“我选择做食品行业,就是看准了生态绿色食品,都是当前大力倡导的产业,特别是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万州区政府和龙驹镇政府很重视,都给我大力支持。”杨飞对此心存感激之情
他招收的工人都是当地农民,有“三个优先”条件,一是占地农户优先,二是本村农户优先,三是建卡贫困户优先。在最先招用的工人中,建卡贫困户已有六、七人。
重庆市即将举行第二届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万州区相关部门推荐杨飞参加,采访之时,他正在准备各项资料,他说,争取不负重望,取得好成绩。
杨飞创业前传
1971年3月,杨飞出生在重庆云阳县泥溪镇的深山坳里,读高中二年级时,他瞒着父母,独自到乡里报考村电管员,直到录取通知张榜,家里才知道他弃学了。杨飞认为,家里太穷,父母为他上学已经费尽心力,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为了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大山的儿子,梦想在山外。1993年,在娶妻成家之后,杨飞决意放弃电管员这份固定工作,到山外去闯荡一番。他没有同家人商量,只与妻子作了告别,就只身到了上海,在崇明的一家砖瓦厂当了窑工,日复一日睡砖棚,背红砖,杨飞承受了有生以来重繁重的体力活,他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因此而磨炼了人生意志。
1996年,杨飞从上海到了浙江,寻找新的机会与出路。他应招进了浙江万邦公司作车间统计,3个月后,从3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应聘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采购部经理。干了3年,他又跳槽进入吉利轿车公司下属的重任流水线作采购部经理,经此一番磨炼与打拼,他对此行业已了如指掌。
2002 年,杨飞从吉利辞职,理由很简单,打工不是他的最终选择,他要自己创业,成就自己的天地。在浙江温岭,杨飞与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经营钢结构材料的公司,他担任副总经理,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2010年,杨飞所属的公司在重庆开设了分公司。
——摘自《杨飞:让梦飞扬》(《三峡都市报》2010年3月23日)